新的形,新的色——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展在上海展出
书的装帧往往反映了设计者的艺术品味,同时也是吸引读者目光的重要元素,仅次于内容本身。鲁迅先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对书籍的装帧设计极为关注,很多书籍的装帧构思或由他亲自完成,或是按照他的想法来设计。
鲁迅谈到,以往出版的书籍,要么在书名旁请名人题字,要么选用铅字进行排版,这些做法都属于陈规,他打算进行革新,因此决定亲自进行设计。
最近,“别样的形态,别样的色调——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展”在上海市学悦风咏书社开幕,展览分为“开路的先驱”“异域的潮流”“内心的求索”“服务的民众”四个板块,呈现了鲁迅先生的创作、理念,以及他的学识涵养和各式各样的书籍设计作品。
书的装帧设计往往能反映设计师的艺术品味,同时也是吸引读者目光的重要元素,所以,一本优秀作品的形成离不开出色的装帧构思。鲁迅先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对书籍的装帧非常看重,许多书的装帧都凝聚了他的心血或创意。
鲁迅
鲁迅曾对陶元庆的画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崭新的造型和色彩,并非简单模仿古典风格,也非全盘照搬西方的艺术技巧,而是将传统艺术与西方手法巧妙融合,并融入个人独特的创造,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一评价其实也清晰表明了鲁迅对于艺术发展的看法,主张既要借鉴外来艺术的长处,也要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元素,通过有机结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装帧艺术形式。鲁迅将这种艺术理念融入其全部书籍设计里,包括书皮、首页、篇章名、版式,乃至宣传单页,全都亲自操刀规划。他这种全程投入的方式,吸引了众多青年创作者如作家、绘者、艺术匠人效仿,同时为书籍装帧与发行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鲁迅开始从事书籍装帧工作,可以上溯到他留学日本的那段时期,他设计的首本书籍是《域外小说集》。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出版行业的进步,为现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也营造了适宜的市场环境。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鲁迅善于运用当时流行的书籍和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对社会现象和文明问题进行批判。那个时期,中国的现代出版行业刚刚起步,鲁迅也因此拥有了更多参与书籍设计的可能。
鲁迅毕生创作的书籍封面,从形态角度划分,大致可以归为三个主要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以书写书名作为核心的装帧风格;第二种类别是采用书籍中的图画作为封面装饰的主要元素;第三种类别是以手绘图形作为主要构成部分的装帧风格。现在,我们着重介绍第一种类别,即以书写书名为主要设计手法的封面作品。
书名题写的装帧
鲁迅最常使用的装帧方式,体现在《呐喊》《热风》《华盖集》等文集和《奔流》《萌芽月刊》《北平笺谱》等出版物上,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别。这种装帧风格大多源自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其中文集的版式设计虽然常见白底红字或纯黑字体,却也蕴含着诸多不同变化。
鲁迅的首部散文集《热风》,是经由北京北新书局于1925年刊行的作品。
《华盖集》与《华盖集续编》的装帧颇具匠心。《华盖集》首版封面呈现两种样式:一种采用白底配黑色文字,另一种则是白底配红色文字,封面中心上方“华盖集”三个字以魏碑字体呈现,书名处鲁迅的署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封面下方标注“一九二六”字样,整体布局和谐,显得简洁雅致。
《华盖集续编》把文字全部改成黑色,用手工绘制的朱红色印章来表现“续编”二字,这个印章斜放在“盖”字的下方,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华盖集》是鲁迅的第二个杂文集,于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首次出版发行。该书采用的是白纸黑字印刷的版本。
《华盖集续编》,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而已集》的封面上,标题是“鲁迅:而已集”五个字,底色是纯白,这五个字的设计融合了汉隶的笔法并加以创新,“鲁”字和“而”字上方的空白与横画,如同两柄锋利的匕首,“集”字中间的竖线底部,仿佛是一把向下垂落的大刀,而“:”和“丿”等笔画被处理成小点,像是正在滴落的血珠,又像是悲伤的泪滴,这五个字通通采用黑色,十分醒目。我们至今依然能深切体会到1927年的残酷真相,以及鲁迅的极大不满,鲁迅在这本书的题词里写道:“这半年我又目睹了许多鲜血和许多泪水,但我只有杂文而已……”
鲁迅构思的《而已集》用字方案。《而已集》是一部散文集,1928年时由北京北新书局首次刊行。
鲁迅的初次出版的小说集《呐喊》同样采用类似的装帧设计,上部分以黑色为底框,用反白字体书写“呐喊”二字,这种效果如同白文印章,深红色的背景显得庄重而有力,整体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氛围,正像鲁迅本人所言“不经过沉默中的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消亡”,这种设计充满了艺术的表现力。
《呐喊》,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
鲁迅在杂志封面的字体安排颇具巧思,《奔流》采用浅黄色背景,搭配整齐的黑体文字,四周加上黑色边框,宛如传统版画的界线,在整齐之中展现出动态的美感。
《奔流》是鲁迅和郁达夫共同主持的刊物,1928年6月首次出版,1929年12月停刊,一共发布了十五个版本。这个杂志主要刊登了西方和日本国家的文学艺术成果。
《萌芽月刊》四个字选用变体隶书美术字体,笔锋呈现尖锐的绿色,如同茁壮成长的嫩芽。背景为纯白色,卷期名称以红色呈现,整体设计简洁明快,充满活力,富有生机。
《萌芽》杂志由鲁迅和冯雪峰共同负责编务工作,该刊物于1930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问世,由光华书局负责发行工作。
1930年代鲁迅致力于推广国内新兴木刻创作,整理刊行了不少海外版画作品集,他主张用国产宣纸来呈现版画,认为这样最能充分展现艺术特色。所以,他在装帧以宣纸为内页的外国版画集(例如《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时,直接运用了我国古典的书籍装帧技巧,让世人感到非常新奇。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在1936年,由“三闲书屋”出资,自行刊刻发行。
鲁迅编选的中国木刻版画集《木刻纪程》运用了本土惯用的装帧手法,显示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将脱离传统木刻脉络,发展成为现代国人偏爱的艺术类型。
《木刻纪程》是鲁迅选编的,这本书在1934年以“铁木艺术社”的名义出版,并且是自费出版的。
利用书籍插画的装帧
第二种类型以书籍中的图画作为封面装饰的主要元素。鲁迅自幼就钟爱书籍中的图画,他追忆幼年时曾临摹过《荡寇志》《西游记》等作品里的精美插图,他渴望得到《山海经》也是看中了该书包含大量图画。鲁迅指出图画的初衷是为了装点书籍,激发阅读兴趣,但图画的力量能够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因此它也属于宣传画的一种形式。他因此非常认同“优质的插图,其效果超过一幅宏伟的油画”的说法。鲁迅毕生对书籍插图都保持着浓厚兴趣。在上海举办的现代中国首次外国木刻版画展的展品,均选自他珍藏的书籍插图。可以说,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积极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与此他对书籍插画的特殊喜好密切相关。
《域外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图文中西合璧)
鲁迅构思的书籍里,以图画装点封面是很常见的做法。他创作的首部作品《域外小说集》就选用了西洋绘画作为封面图案。这或许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直接用图画来美化书本封面的书籍。该书的书名由鲁迅的朋友陈师曾以篆书字体题写,图文结合的中西风格,体现了他寻求中国书籍装帧新方法的早期探索。
《小约翰》
勃伦斯《爱神与鸟》中的插画。
鲁迅曾以版画为《小约翰》《壁下译丛》《近代美术史潮论》《毁灭》《铁流》等著作进行装帧设计,这些书籍封面大量借鉴了西洋版画元素,并且鲁迅亲笔题写的书名在布局上富于变化,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独特韵味。
《壁下译丛》,采用了日本《先驱艺术丛书》中的插画。
《近代美术史潮论》,采用了米勒的《播种》。
《毁灭》,采用了苏联威绥斯拉夫所作的插图。
《铁流》
《铁流》采用了毕斯凯莱夫所作的插图
鲁迅编选的《艺苑朝华》《新俄画选》《近代木刻选集》(一)(二)、《比亚兹莱画选》《蕗谷虹儿画选》这五本外国木刻版画集,其装帧设计也着重运用了木刻插画元素。这本画集的页面有两种规格,较厚的纸张只印图画,较薄的纸张则印上作品名称和创作者姓名,整体布局非常开阔、典雅,并且运用了创新的装订技术,左侧用两条丝带打活结固定,解开绳结后,里面的画作可以完整地分开拿出单独观赏或装进画框,这种既类似活页又不是活页的装帧手法,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充分顾及了使用者的需求,显得特别贴心和有人文关怀。
《蕗谷虹儿画选》
《比亚兹莱画选》
《新俄画选》
鲁迅既把书籍插画当作封面设计,也十分看重插画在书中的实际作用,他主张“增加书中插图,能够有效激发读者兴趣”。他还提到“人们历来都喜爱插图,记得十九世纪末,出版附有绘画的《聊斋志异》时,很多人争相购买,感到十分愉快……我认为插图不仅增添趣味,而且带来益处”。鲁迅编选的书籍里,插图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他翻译的集子。他翻译著作中频繁配置插图,目的是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认识外国绘画艺术,以及外国整体文化。1936年7月,鲁迅给《呐喊》捷克译本的译者雅罗斯拉夫·普实克去信,信中他提出要求:用几幅捷克古今文学家肖像的复制画,或者版画(Graphik)来作为报酬,因为这些画介绍到中国后,能让人们同时认识两位人物:文学家和美术家。如果这种画片不易得到,就送我一本捷克语的知名著作,里面要有很多插图,我把它当作纪念品。另外鲁迅还特意编选并出版了外国书籍的插图集,例如《死魂灵一百图》之类的作品。
《死魂灵一百图》
运用手绘图案的装帧
第三类装帧风格以手绘图像为核心元素,这类书籍包括《桃色的云》《艺术论》《心的探险》《引玉集》《文艺研究》《国学季刊》以及《歌谣纪念增刊》。
《引玉集》
《艺术论》
鲁迅的绘画造诣主要得益于他幼年时对绣像画的临摹学习。任职北京教育部期间,他大量搜集石刻碑帖和汉画像,并进行细致的摹写和整理,从而让自身的绘画能力得以提升。根据现存的鲁迅手绘土偶图和线稿作品可知,他的绘画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鲁迅描摹的土偶像图
鲁迅描摹的土偶像图
鲁迅所作线画“拖鞍”
鲁迅所作线画“活无常”
鲁迅亲手绘制的书籍封面里,《桃色的云》的构思,《心的探险》的图案,以及《国学季刊》的装饰,都源自汉代石刻中的图像。《桃色的云》的封面上,白色背景的上半部分是一组红色的连续图案,由具有浓郁汉画像风格的飞人和飞鸟云纹构成,这些图案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引人无限遐想,这与这本童话书所蕴含的精神十分契合,鲁迅选用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特色的图案来装帧外国童话,正体现了鲁迅博采古今中外之长,致力于创造中国现代新文化的目的。《心的探险》直接采用了六朝墓门上的画像,那些鬼怪、飞鸟、龙兽的奇特组合,这恰恰是中国人对“心”的复杂难测的一种独特诠释。
《桃色的云》
《心的探险》
《国学季刊》
另有部分书籍的封面设计出自鲁迅之手,由他亲自绘制。《歌谣纪念增刊》系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为庆祝《歌谣》杂志创刊一周年而特别编辑出版的。鲁迅应编辑之约而绘了封面图,天色湛蓝,一轮弯月伴随着众多星辰,飘浮的云彩掠过,使人不由得产生吟咏之情,书名由沈尹默题写,在白云留下的空白处写有“月光皎皎,推开城门洗衣裳,明天洗得雪白亮,明天好去会情郎”,诗句在画面之外,意蕴却在画中,别有风趣。《文艺研究》杂志封面上的设计,鲁迅在美术字体“文艺研究”右侧的拱门里画了城市街景,这种处理方式正透露出他对文艺的理解,真正的文艺需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而文艺的研究和评论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关注。
《歌谣纪念增刊》
《文艺研究》
根据消息,主办方为配合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展,特别发行了12枚与展览主题相呼应的纪念徽章,方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收集盖章作为纪念品。此外,主办方还准备了设计精良的活动指南,旨在帮助青少年在参观时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艺术成就。
此次展览系新江湾城街道、学悦风咏书社以及上海鲁迅纪念馆三方协作完成,联合承办。
展览将展至3月15日。
这个文本借鉴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以及李浩的《天物·思想·美化:鲁迅与书籍装帧艺术》这本书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