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帧论:书籍艺术活力足,出版人观念更新成进步原动力?
装帧
无论是身处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抑或是来自社会各工作室的设计师们,他们均以充沛的热情与活力,持续不断地追求进步,从而让书籍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zhuangzhen
8.观念的更新是中国书籍设
计艺术进步的原动力
至关重要的转变,源于出版者对书籍价值内涵中内容与设计相辅相成的认识,以及对优质书籍设计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购买和收藏的认可。他们对于书籍设计有了自己的见解,或者说提出了编辑设计的要求,这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造力,并促使他们投入一种专注于打造书籍艺术的精神,进而激发了社会上读者欣赏书籍艺术的愿望和需求。出版人的观念更新是中国书籍设计艺术进步至为重要的原动力。
审视全局的进展时,我们需正视其中的不足并深入思考。尤其是要强调,设计理念的滞后性,以及那些肤浅的、未能触及本质的高谈阔论,缺乏对设计规律和视觉传达概念规则的深入研究,只是空谈抽象的、不切实际的学风。这种状况导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于书籍设计整体概念的认识依然薄弱,无法清晰认识到中国与书籍出版在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我国书籍整体水平的持续发展。
设计师未能形成编辑设计的思路,对书籍应传达的理念认识不足。他们很少参与到从策划、组织、编辑、设计到印刷,直至成书的完整设计流程中,这显然将整个过程分割成了独立的部分。封面与内文缺乏连贯性,形式与内容未能和谐统一,导致对书籍整体设计的掌控缺失。即便某些设计采用了优质的材料和工艺,也仅仅停留在对书籍表面装帧的装饰上,徒有其表。
除了那些必须保留的珍贵古籍文献,以及那些作为国家级重大项目或国事活动赠礼的书籍需要采用高标准的设计,其他读物在设计中应以便于阅读和促进读者购买为目的。然而,某些作品似乎超出了这一标准,无谓地给读者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这种分寸感必须恰到好处地掌握。
市场销售的需求促使设计呈现出商业化的视觉冲击,然而过分追求潮流与表面的炫耀,却忽视了内在文化内涵的呈现和创意的发挥,缺少了一种既清新又具有感染力的书卷气息。对于文化商品中的图书,采用这种设计方式,确实令人感到遗憾。
教科书的封面设计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然而在内文方面,诸如辞条的分类编排、整体结构布局、检索手段,以及易理解性、易读性、阅读趣味性等方面,设计所使用的语言依旧显得较为匮乏。
中国的书籍插图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与整体书籍出版物的
从整体比例来看,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质量,都显得不够充分。出版界对于插图在当今信息视觉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反应冷淡,让人感到失望。出版社在认识插图在书籍中的功能重要性以及插图创作的价值回报方面存在不足,投入不够,拯救中国插图事业需要整个行业的关注。人为地将插图局限于狭窄的文学领域,限制了书籍插图在广泛性和发展潜力上的拓展,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遗憾的是,自1950年代起便拥有悠久历史和专业水准,在出版界享有极高权威的中国书籍设计展及评奖活动已被取消;2004年的第六届全国书籍设计展成为了最后的篇章。每年有超过20万种新书需要设计,这还不包括再版书籍。仅凭每年从数以十万计的设计作品中挑选出十个获奖者,这种做法对于激发书籍设计师的创作激情、促进我国书籍艺术的发展来说,效果微乎其微。如何持续地激励设计师们的创作热情,成为推动我国书籍艺术发展的关键。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恢复这一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展览和评奖活动。
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大家的思考,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我国书籍艺术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显著进步和卓越成就给予充分认可。众多设计师在持续探索创新、追寻本土文化根源的过程中,成功发掘了富有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从而实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飞跃。我国的设计师群体已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是书籍设计艺术的根基,这一理念将助力我国书籍设计界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时,更有底气地追求并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书卷之美,进而将其确立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