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2000多册藏书,‘中国最美的书’为何在网上爆火?
点击观看视频↑↑↑
“已有2000多册藏书,
书籍是我的最佳导师”
此刻你浏览的是从2003到2023年每一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汇编。徐成钢是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年。记者陪同他前往学校体育馆旁的一个集装箱工作室。那里内部环境井井有条,工作台面上整整齐齐地陈列着许多蓝色储物箱。此地很快就要被拆除,我们眼下正忙着把珍藏的书籍进行梳理分类。
徐成钢鼻梁上戴着近视镜,文质彬彬地坐在书桌边,从容不迫地交谈着,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浓厚的学者风范。正因如此,我才同意视频博主的拍摄请求,希望留下些回忆。未曾料到这条视频在网上异常热门,实在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地方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1997年,徐成钢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就读,那一年互联网尚未广泛使用,人们获取学问的途径比较狭窄。他主要依靠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2001年,徐成钢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学校聘为教师。他在教育岗位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没有停止对设计领域的钻研,2007年成功拿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学位,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在杭州读书期间,徐成钢对设计的热情从未改变。那个时期,实体书店非常繁荣,他经常去外文书店、广告人书店、新华书店等地方,寻找并阅读许多设计精良的艺术类书籍。那时为了购置一本好书,他总是省吃俭用。他开玩笑说,有些书价格昂贵,只要一有空就赶往书店翻看,等到书店开展优惠活动时再把这些书买回家。
徐成钢在众多书籍里体会到大千世界的精彩,他觉得,那些装帧考究、内涵丰富的书本,不仅能够开阔他的眼界、增长他的见识,还能引导他进行独立思考。他总是不断购买新的书籍,全神贯注地阅读,并且深入探究每本书的不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柜里书籍越来越多,对书籍的喜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美国进修期间,学校的艺术文献中心是他最常去的放松场所,在没有课程安排的日子里,他常常一整天都待在那里,那些关于艺术设计方面的书籍是他精神上的重要慰藉。
目前我的藏书数量达到两千到三千本之多,这些书籍不仅极大地开阔了徐成钢的设计眼界,而且显著地催生了他的创新思维。
他的创作曾荣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质奖项、第九届全国书籍艺术设计展荣誉奖、第五届CCII国际标志双年奖荣誉奖以及第四届浙江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银质奖项等。其中,“2022浙师六景·盲盒版录取通知书”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优秀书籍设计师,
如同厨艺高超的厨师”
精良的书籍装帧师好比一位技艺精湛的烹饪师,会根据食材的特性与顾客的口味要求,用心烹制出令人满意的菜品。徐成钢不仅会挑选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著作,也常常涉猎文学、诗歌、摄影等领域的优秀作品。他注重内容的独特构思,也看重书籍的装帧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他看来,这两者的融合是一种立体化的艺术表达。
这套书发行于2005年,是我所有收藏中最珍视的一批,徐成钢向记者介绍由又一山人创作的《无处不在红白蓝》。他讲述初次在杭州广告人书店遇见该书时的情景,书价高达五百余元,他当时犹豫不决未能购置,然而每次经过那家书店,总会停留许久翻看里面的内容。后来,他经由QQ平台认识了一位同好,这位同好由于实体书铺难以为继,便将自己珍藏的这批书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他。
过去有知名服装界的创作者和艺术界人士把红白蓝颜色的塑料编织袋当作创作蓝本。这本书《无处不在红白蓝》的装帧和封面都选用了红白蓝颜色的塑料编织材质。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往往体现对社会的关注,他运用了那个时代随着香港经济腾飞而普及的,原本用于建筑遮盖和运输的红白蓝三色编织布,将其升华为艺术象征,通过海报、装置、实物和影像等形式进行表达,作品不仅视觉效果强烈,更寓意着开拓与拼搏的意志。这套书籍既是对香港本土风情的崇敬,也是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深度审视。还有一位艺术家者,也邀请了一批设计同行,让大家用展览、书本还有公共艺术这些方式,来表现香港社会的纷繁和特别,让红白蓝编织的布料,变成了城市文化的一个关键标志。
这里还有朱赢椿构思的《虫子书》,整本书里没有传统意义上人能看懂的字符,它实际上是通过昆虫自己“制作”出来的,设计师只是这个作品的发现者和整理者。这本书不仅被选为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还拿到了2017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你先翻一翻体会一下。
《无处不在红白蓝》的封面图案非常引人注目,而《虫子书》的封面则显得非常朴实。不过,只要翻开这本书,就能看到它所展示的内容非常新颖,并且与众不同。书页上记录了蜗牛、蚯蚓、椿象等真实存在的昆虫,以及它们在行动时留下的无数印记。这些印记包括它们在树叶和苔藓上啃食时留下的痕迹,都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设计师将这些痕迹视为自然造化的神奇现象,同时也是对生命形态的一种诠释。朱赢椿把那些虫子的痕迹汇编成册,书中收录了潜蝇的草书笔法、蚯蚓的篆书风格、蜡蝉的精细描绘、天牛的皴法表现、瓢虫的浓墨渲染、蜗牛的洒脱画风、椿象的飞白笔触、马蜂的狂放草书,读者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这本书非常受年轻人欢迎,2015年10月首次出版,2019年11月已经第五次再版,到现在依然很受欢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还能触动大家对自然万物的情感,是一本融合了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视觉呈现与文字描述的作品。”
徐成钢同时向媒体介绍了朱赢椿编撰的另一部作品《设计诗》,该书为作者独立创作的诗集,其文字布局匠心独运,通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字词排列组合来形成诗句,以创新的方式展现诗歌的独特韵味。
朱赢椿的作品能够启发人们沉静下来,认真体会周遭的种种美好。他的著作不仅情节引人入胜,售价也十分平易近人。他主持编撰和构思的书籍屡次赢得国内外设计界的嘉奖,并且多次被授予“中国最美的书”与“世界最美的书”的荣誉。这本书也是我时常购置并赠送给求学之辈的佳品。
“纸质书籍有温度,
为学生播下热爱的种子”
徐成钢常把个人珍藏的书籍带到课堂,与学生一同品读,帮助他们领悟优秀书籍装帧的艺术内涵,借此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他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无私地将所学知识回馈给教学实践。从书本中获得的丰硕收获,是他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构成了他教育理念的根基,持续培育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纸质书和数字读物各有千秋。徐成钢讲课时常和学生们探讨这个议题。数字读物因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等优点备受欢迎。纸质书则蕴含着别样的情致,它不仅是纸张的简单组合,更借助阅读者的翻动,营造出一种精神层面的互动场所,进而调动人的多种感知。书籍的尺寸规格、装订样式、页面设计、文字排版、图像制作、色调搭配、用纸品质、制作技巧、内容组织等,都会在不一样程度上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受、触觉体验、听觉联想、嗅觉感知以及味觉想象。
徐成钢的外公生前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生行医数十个年头,一根钢制的拐杖是他常备的行头,靠着它走遍了乡间小路,翻过一座座山岭去寻找药材。拐杖上刻着外公亲自篆刻的两行字迹,内容是“与我一同进山采药,帮您走家串户送药”。外公一生还创作了32首诗作,里面饱含着他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对医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和乡亲们之间真挚的情谊。徐成钢把饱含深情和过往的素材,构思进一部记录外公生平的著作里。
徐成钢慢慢掀开书页,露出的图案是一条向下慢慢垂落的拐杖形状,好像一棵饱经沧桑、依然挺立的老树,扎根在大地上。这32首诗,好比大树的32条根须深深插入泥土。诗句和拐杖的“大树”意象彼此呼应。这是件创新性的创作,也是我持续为学子们构思的“爱”的命题的深度诠释,旨在引导他们发掘日常现象背后隐藏的微妙情感,运用设计手法来抒发、宣泄、提纯核心意涵。
从2011年开始,徐成钢特意将学生们出色的创作成果加以珍藏。那些都是学子们倾注心血与才智的成果,各具特色,承载了他们进步的历程。前届毕业生叶依润构思的《绝不参与施暴》,其构思源于对网络攻击的抵制。张萍萍凭借非凡的创造力,为饱受睡眠困扰的人设计了《助眠音频工具》。这两本书都入选了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有力展现了浙师大学子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据了解,这项艺术展每五年举办一次,是书籍设计行业的重要活动。
我能够做的,是在学子们心里种下一种萌芽,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去喜爱实体读物。如果将来他们能把自己的喜好变成职业,那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现在,徐成钢的弟子里有两个在出版界负责书籍的装帧设计。这条道路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却很清冷而且辛苦。它要求设计师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汗水,精心雕琢每一个环节。前路虽然艰难,不过总有那么些钟爱传统书卷的人,心中满是对纸质书本的真挚喜爱,在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付出满腔的热忱,精心守护着每一册纸质读物,使得它们在电子化的浪潮中,依然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光彩。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