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受冲击却玩出新花样,痛报为何能赢得年轻人青睐?
导 读
泰戈尔有句经典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现在,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少,报纸这种传播方式,已经变成了过时的东西。
纸媒被时代以痛吻之,有报纸选择以“痛”报之。
最近,杭州的都市快报和上海的新闻晨报,都制作了采用动漫图画、具备二次元设计感觉的“痛报”,迅速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近些年,结婚公告见报变得很时髦,后来又因为“痛报”吸引了许多年轻群体,报纸在创新中焕发了新生,被赋予了更多趣味性。
尽管此举无法阻止报纸日渐衰落的趋势,不过,始终将读者放在首位的工作思路,以及产品层面的革新尝试,确实揭示了报纸寻求突破的多种路径。
“痛报”为何能赢得年轻人?
早些时候,阅读报纸是许多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由于网络和电子书的双重影响,报纸这种老式传播方式逐渐被冷落,过去总是挤满人的报摊,现在几乎无人问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25年3月公布的《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报告》表明,到2024年底,全国尚有1732家报社在持续运作,每日总印刷量大约为1.13亿份。这个数据与2015年的2.43亿份相比,减少了53%。
纸质报的阅读率持续走低,已无法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然而都市快报与新闻晨报联手打造的“痛报”,却意外地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7月11日,新闻晨报推出的上海首份“痛报”,其运用了高浓度的二次元视觉风格,并融合了动漫插画、特色字体以及符号化的设计语言,这种创新形式使它在展会上备受瞩目,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珍贵之物。
何处能够领取?尚余多少可领?根本难以满足需求。在网络上,那些未能领到“痛报”的追随者开始寻求帮助。
五月份,在杭州动漫展上,四千份描绘都市生活苦闷的刊物,被众多对二次元文化感兴趣的人群迅速购尽。
王先生应远地女儿所托,于众多摊位间寻觅《都市快报》,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份面向外界的都市“痛报”。该报上刊登着女儿倾慕的偶像信息。
同样是报纸,痛报为何能出圈?年轻人为何愿意为“痛报”买单?
这份报纸刊登了心爱的动漫形象,手持这份特刊能更深入地体验展览;当看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现在特刊中,仿佛自己也登上了报纸,因此一定要买一份珍藏。这属于一种创新文化的体验,年轻人特别喜欢这种丰富多样的交融方式。这就是粉丝购买特刊的缘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指出,“痛报”的实质是创意商品,而非报纸产品。它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是因为其内容符合二次元的需求,创意与二次元的审美相吻合。作为新颖且时尚的创意商品,“痛报”类似于热门的Labubu,具有收藏意义,能为年轻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曹月娟指出,“苦报”具备四个方面的革新之处:

从外在表现来看,“痛报”改变了常规报纸的版式布局,运用了漫画镜头序列、手绘图像、滚动字幕式标题等视觉手法,因此这份报纸不仅具备艺术欣赏的特质,还获得了收藏的资格。
内容层面完成了品牌联合的互利共赢。通过与《全职高手》《盗墓笔记》等顶尖国产动漫形象紧密合作,借助这些形象的品牌号召力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公信力。
从构思上,达成了理念在地化的效能革新。把网络流行“苦中作乐”的精神和传统印刷品融合,打造“苦中作乐版”这一新说法,触动特定群体产生共鸣,增强了地域文化的影响范围。
从宣传角度分析,该产品采取的限量发售方式,是借助物品的难得性促使购买热情高涨,增强其作为纪念品的地位,从而促成自身价格的上涨。
报纸的表达方式应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寻求突破,以此拓展其媒介层面的意义和商品层面的价格,都市快报、新闻晨报的实践方式同样值得赞赏。
曹月娟认为,“痛报”的核心是媒体对自身作用的再认识,就是从“消息发布者”转变为“文化沟通者”,这源于文化归属感的确认。“痛报”的问世是传统印刷媒体打破固有模式、接纳新生代文化的探索举措,是将报纸从“资讯媒介”转变为“文化商品”,瞄准二次元群体后,达成传播意义重塑的勇敢行动。
都市报为何纷纷推出“痛报”?
眼下,人们纷纷抢购、搜集这类报道,形成相互传染的态势,同时,印刷媒体也在彼此效仿,纷纷推出类似的出版物。
根据传媒茶话会消息,都市快报和新闻晨报已经推出“痛报”,7月27日,《华商报》也在改版28周年当天,推出了西部地区的首个都市融媒体二次元“痛报”,名为《华商痛报》。
纸媒尤其是都市报,为何纷纷瞄准了“痛报”?
一是抢夺二次元用户。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痛文化”,就是把动漫里的角色印在各种造型的物品上,比如有印着图案的包、汽车,甚至还有印着图案的楼房。“痛报”改变了常规的新闻版面布局,它的设计结合了浓厚的动漫视觉元素,运用了漫画里的图画、故事分镜的叙事手法、特别设计的文字以及象征性的图案,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强烈,很符合动漫爱好者的审美喜好。
曹月娟指出,Z世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远离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因此需要借助文化符号来重新建立联系。二次元文化是Z世代所使用的社交货币,是能够最快、最有效地触达目标人群的方式。
二是,开辟经营新思路。
当下,媒体运作遭遇严峻考验,既有经营方式亟需革新,务必主动贴近受众,探索更多元化的业务方向。这种革新并非仅限于报纸文章和版式设计,更关乎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业务突破,以此为起点,媒体有望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詹新惠认为,“痛报”实际上是媒体针对特定情境、时间点发售的配套产品,它精准把握了年轻群体的期望与困扰。这种媒体与二次元领域结合的全新做法,顺应了媒体深度整合、业务拓展的走向,值得媒体机构积极尝试、大胆革新。
通过传媒茶话会获悉,都市快报在推出《都市痛报》之际,利用动漫展的线下环节,增设了“报纸拍照机”环节,参与者只需支付9.9元即可拍摄一张自拍照,并将制作好的大头贴展示在《都市痛报》的头版头条,进而获得一份根据个人照片定制的二次元相关纪念品;与此同时,华商报在发行《华商痛报》的同时,也发售了带有陆星野肖像的限量版徽章、挂件等周边产品。
曹月娟指出,所谓“痛报”是将报纸变成商品周边,创造了线下的宣传途径,能够招徕美妆、游戏、3C等面向年轻群体的品牌进行广告投放,以此增加收入。
詹新惠提出,不只是针对二次元领域,纸媒可以面向更多样的细分受众,推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创意产品,这些都能赢得受众的喜爱。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销售产品,更重要的是重建与用户的联系和信任。当然,在做好深度报道的同时,也要做好主流报道,履行好媒体的社会责任。
近些年,深圳、长沙、南京等地的报纸纷纷增设婚姻公告栏目,颇受年轻一代欢迎。这类广告属于分类信息范畴,既是媒体营收渠道,也是连接编辑与大众、拓展服务读者的途径,同时隐藏着贯穿婚庆及母婴行业前后端产业的商业价值。
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

请小编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