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校徽个性解读引吐槽,特色鲜明显职业追求
“你了解那个学校的徽记吗故事?点进去瞧瞧。”最近,重庆有个关于大学徽记的趣味说法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引发不少议论纷纷:“像神兽的面孔”、“仿佛蛇和权杖的召唤”、“你联想到邮局了吗”……
校徽是校园的核心标志,它不仅展现了学校的内在气质,也彰显了国家进步过程中的追求与信念。
特色分明 显职业追求
专业类院校的标志图案风格突出,并且同类院校的徽记图形寓意相近。
交大校园里常见运输工具和中外典籍,以此彰显勤工俭学的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五所高校——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台湾新竹交大,它们源自同一源头,校徽设计一直保留,虽多次小幅改动,但齿轮、砧子、锤环、铁锤这四个图案基本保持原样,象征着工程和交通的重要性。
政法类高校的标志中,体现出法治兴盛和正义精神。中国政法大学的徽记包含了橄榄枝、正义之剑和天平这三个符号;西南政法大学的徽章图形仿佛是独角兽的倒影,又像是包拯的面具,象征着法律的公平与威慑力;西北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同样选用了天平,突显了法律从业者的职业特质。
另外,农学机构的徽记常选取铁制农具、麦穗图案等物件,以此彰显学科属性与教育理念;教育学院的徽章设计多融入教师相关的符号,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木铎”、东北师范大学的“笔尖”、华东师范大学的“水杉”等,均着力凸显培育人才的核心使命;医疗院校的徽章常以蛇形与权杖为图案,用以象征精湛的诊疗技艺和公正的医者操守。
意象多元 蕴深刻哲理
与专业类院校不同的是,综合性院校的校徽则更多元化。
“人”是校徽设计的核心内容。北京大学校徽,“北”字呈现两个背向站立的人形轮廓,而“大”字则描绘出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影,艺术化的篆书设计蕴含“以人为重”的宗旨,表达出独立不羁、博采众长的北大风骨;中国人民大学校徽以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形作为核心构图,寄托着“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传承文脉”的治学宗旨,同时也能引申出“同行者皆可为师”的哲理;同济大学校徽主体为三人划船的图案,“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象征意义十分清晰。
“物”是校园精神的抽象化表达。浙江大学徽标核心为振翅的鹰,象征求是创新、勤奋严谨、锐意进取的校风;厦门大学徽记盾牌上三颗星形标志,映射中华传统思想里的“三才”,即所谓自然界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要素;南开大学徽章中心八角星与圆形相融,昭示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处世理念、“追求卓越”的立身准则和“允公允能”的济世信条。
变与不变 注时代精神
中国许多著名高校历史悠久,校徽图标也在变与不变中与时俱进。
北京大学在2007年调整了其校徽的样式,选用“北大红”作为标准色调,这一颜色与燕园主校区的景观特征相协调,代表着对国家的忠诚以及重振中华、勇于创新的使命感。北大标识管理办公室的职员向本报记者表示:学校的标志虽然继续使用鲁迅先生所设计的图形核心,不过仅对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了规范处理,并不是要取代经典设计。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校徽在新时期添上了建校时间及中英文标识,这样做更符合全球通行的标准。上海交通大学于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开始了校徽图样的重新设计,首先调整了校名和尺寸,目的是让图案单独使用时更易识别。中山大学最终在二零零七年完成了标志的规范,从而终止了长时间关于校徽的分歧。
此外,社会大众对于学校徽标的看法,在不同历史阶段也反映了各自独特的价值取向。
1926年,交通大学校长凌鸿勋曾强调,校徽彰显学校本质,关乎精神层面极为关键。
那个时代,八十年代中期,学校的徽章曾是一张身份凭证,学生用它在校园里出入,知识分子们觉得戴上它很体面,感觉与学校的兴衰紧密相连,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公交车上碰到佩戴徽章的人,小偷都不会去偷他。
现在,校徽在表现自我风采之外,还寄托了人们对母校的丰富情感,网友Tingchuchuchu表示:“离别之际学会系红色领带,尚未佩戴的校徽已经发黄,希望那天没淋到倾盆大雨的我们,将来也不会错过珍惜的感情。网友“风吹草低线妞娘”在毕业季抒发对母校的眷恋,她戴上那枚遗失过多次的校徽,漫步在充满共同欢笑与忧愁的校园里,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母校的喜爱,深深地为其倾注了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