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十年!各地响应推动校服向善向美,书写教育进阶篇章

时间:2025-08-24作者:admin分类:广告与营销视觉浏览:6评论:0

校服被视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必需品,其品质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款式左右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涵养。2015年6月,由原先四个中央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强化中小学生校服监管的规定》,被称作“校服新规”,促使中国校服迈入了一个追求良好与美好的新阶段。那一年九月,涉及整体强化与优化校园艺术教育的指导方针正式实施,名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为“美育新政”)。这十年之中,两者携手记录了中国教育从标准化的行政管控迈向艺术熏陶的逐步提升历程。

新政十年:各地响应推动校服向善向美

新规定强调要遵循教育、经济、运营三条准则,多管齐下,协同发展,充分挖掘制度效能,凝聚各方资源,确保所有中小学生能穿着安全、合身且显品味的校服。此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GB/T 31888—2015《中小学校服》国家标准文件,对校服产品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促使校服产品质量获得明显改善。

新规实施以来,各地迅速响应,陆续执行相关措施,显著加强了校服领域的监管力度。到2025年7月为止,将近二十个省市公布了针对中小学生的校服管理规范;今年前六个月,就有河北、广东、吉林等省份公布了相关政策。多个地区公布规定,规定家长委员会负责决定校服的选购事宜,把挑选的权力交到家长手里,需要全面考量厂商的信誉与能力、服务过的学校数量、社会上的看法、服装的实用性、后续服务以及校服的费用,力求做到“谁出钱、谁选货、谁做主”的权利真正归还。

地方探索为校服治理提供了具体范例。2013年“毒校服”风波带来深刻教训,此后几年间产品达标程度、服务接受程度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上海凭借十年家委会介入办法为校服领域呈现了一份独特且效果显著的成果。“上海方案”使校服采购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强的民主体验,促成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实际内容满足。江苏省的省级文件明确要求强化监管关键环节,各地必须履行地方管理职责,全面执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禁出现地域保护、指定采购和行政垄断等情况;学校需承担校服选择的主要责任,负责本校校服管理工作的安排和执行,制定校服穿着准则和治理规范,充分展现校服在品德教育和审美培养方面的功能。

厦门的蜕变颇具代表性。起初为了控制成本、整顿市场,当地推行公立中小学服装全市集中采购,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商家供各校选用。后来,这种“全市统一”的做法问题频出。2023年,厦门发布《关于强化中小学校服治理的若干规定》,规定采购自主权移交学校,撤销“各区同款”的旧制,准许“每校自选”方案。当前体制下,教育机构获得了更大的决策自由度。机构能够参照自身的传统积淀与教育宗旨,构思具有个性的制服方案,把机构的核心理念展现出来。这种做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教育机构的向心力和归属心,又可以让制服成为校园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有效发挥其品德教育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功能。

美育十年:相辅相成落实美育浸润行动

校园文化衫设计图案_校服新政十年发展历程_各地响应推动校服向善向美实践

推行校服更新时,教育美学政策与服装调整措施相互配合,步调一致。2015年有关校服的新规定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被称为“美育新政”;到了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又进一步界定了学校美育的实质内容,指出美育包含审美培养、品格塑造、精神熏陶,同时还是激发想象力以及提升创新思维的教育,指示要将美育融入所有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学校美育熏陶行动的通告》,清楚表明“用美育熏陶学校”,意味着校服实现了从“管理手段”到“教育媒介”的根本转变。《通知》着重提出开展教师审美能力增强计划、校园审美氛围建设计划;通过审美教育滋养学校,塑造积极进取、文质彬彬、富有生机的校园风尚,营造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人人参与的美育熏陶氛围。

校服的教育意义,在校园活动里更加明显。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教师邹红梅指出,服饰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角色、如何理解外界环境,以及我们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一个人具备审美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外表的穿着打扮上,它甚至是一个人精神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

河南省实验中学以“异想天开、脚踏实地”为宗旨,其校服设计受航空班启发,天空蓝和海洋青的色彩体现航空理念;学生春夏季 T 恤的领口部分,设计有飞机跑道图案,让校服成为校园中突出的文化符号。成都墨池书院小学的制服包含了立领、盘扣、水墨图案等传统特色,这些设计同校园里灰瓦白墙、飞檐翘角的书院建筑风格十分协调,非常贴切地展示了“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办学方向。

穿着打扮的雅致体现在举止得体,温文尔雅,这是校服所蕴含的美好价值,它赋予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内在品质的光辉,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校长廖海吟这样强调,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心,色彩丰富多样,五彩斑斓,美好的感受源自内心,礼貌的行为表现在外表,将服饰视为美的标准,用美来教育学生,这正是阳东一问学校的服饰教育和审美理念。《诗经》提及“八月织布,织成黑衣织成黄衣”“青青学子衣,令我思慕不已”,说明衣物与教育之间联系密切。校服是学校风貌的象征,它带来的成长经历和品格培养,常常比课堂学问更触动人心。

从标准治理到审美熏陶,十年来“学生服装新规”与“审美教育新规”反映了中国教育思想的重大更新。现阶段,学生服装与审美教育的意义更加显著,是体现学校教育独立性的文化象征。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堂”。要充分展现校服的审美教育作用,必须依靠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帮助学校走出同质化的问题,切实达成多样化发展、和谐共生的教育理想。

审核:王霆杰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