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绘写师Sinks对话:招牌手绘是新兴事物还是没落贵族?
随着城市中老旧店铺的招牌被统一更换为电脑制作的标识,却有一群人仍旧坚守着用手工绘制字体的传统技艺,以此为业,他们便是那些招牌手绘者。
2019年2月22日,一个深夜,资深招牌绘写师Sinks(赵多)的工作坊即将迎来新的篇章。当晚,字体设计师兼研究者厉致谦特别邀请他,于衡山·和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主题为“字绘心潮”。
Sinks表示,招牌绘制并非艺术之范畴,实则属于一种行业。纵然有人视他们为艺术家,但他们的主要职责依旧是为顾客提供服务。
源自广东之地,历经美国文化的洗礼,他在日本研习招牌手绘技艺,并创立了个人招牌绘写工作室。在其服务过的众多客户中,中国大陆的客户数量相对较少。那么,在异国他乡文化中对招牌绘写需求旺盛,在我国国内,这究竟是新兴的潮流还是逐渐式微的贵族艺术?
现场座无虚席,本文为讲座内容节录。
资深招牌绘写师养成记
自幼时起,我家中的音乐设备便始终在更新迭代,这主要得益于我父亲在本地乐坛的身份。自黑胶唱片时代起,我便有机会接触众多唱片,其中最令我着迷的便是它们的封面设计。尤其是摇滚乐领域,其视觉元素中最为普遍的便是那些绘写字(Lettering),尽管当时我并不了解这些多样的书写风格,但它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涉猎街头文化,并逐渐成为了一名涂鸦艺术家。我热衷于创作最炫酷的涂鸦文字,并将其喷绘在墙上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我并未少因涂鸦而遭受逮捕和罚款,但至少在文字的布局、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对比等方面,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巧。涂鸦中强调快速创作的不拘一格的技巧,我认为这些元素也融入了我的工作中,使我能够更加自信地手写文字。
步入大学殿堂,由于所学专业是综合设计,我有幸接触到正统的字体排版教育,掌握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学习了基础布局知识。然而,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并未将目光投向“字体”这一行业,反倒是沉醉于刺青艺术,并开始研习墨西哥花体字。
在抵达日本之前,我对美式复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迷恋其服饰、生活态度、摩托车以及那份自由精神。自然地,作为一个热衷于创作的人,我很快便发现了美式复古文化中至关重要的视觉元素——招牌绘写——它纯手工绘制,用以展现文字与图案。这种古老技艺所呈现的成果,恰好满足了我的创作冲动。我着手学习众多手写招牌的书写风格,并着手进行创作尝试,然而,这些作品与我所追求的境界相去甚远。毕竟,我并非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士,即便我再怎么模仿,也不过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在澳门,一位友人开设了一家美式风格的服装店,由于我擅长绘画,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为他店铺设计招牌的重任。我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资料,意外地发现,在遥远的日本这个亚洲国家,竟然拥有众多擅长手绘招牌的工匠!从专精于书法的专家,到专注于招牌绘制的能手,乃至拉花艺术的行家,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佼佼者。在为朋友的店铺设计完招牌之后,我心中便产生了前往日本深造这门技艺的念头。
Sinks的练习手稿。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演讲者提供
完成在澳门理工大学的艺术设计学业后,我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起初,我是一名纹身师,随后转行从事机车涂装,如今我已成长为一名招牌绘写师。目前,我在东京与一位日本友人共同经营一家名为Good Fellows Signs的事务所。除了承接商业委托之外,我们亦频繁在日本各地、台湾岛及香港举办各类工作坊,旨在向那些有志于投身此行业或对之感兴趣的友人及爱好者,传授招牌绘制的多样化专业技巧。
Good Fellows Signs作品
这便是我所受招牌绘写文化之影响的总结。对于其历史渊源,我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无法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进行剖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幼年起,这种文化对我人生各个阶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Good Fellows Signs这家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站在左边的是Sinks,而站在右边的是Koji Anzai。
老招牌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字体设计师与招牌绘写师的对谈
厉致谦提到,在准备演示文档的过程中,他浏览了若干国外网站及文章,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为“The Street Museum: Sign Painting as Art & History”,其意可译为:街道充当着城市的博物馆角色,而那些街头绘制的招牌,同样承载着城市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城市街道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老旧的招牌和房屋已被拆除。每当我游历日本或欧美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漫步街头,便能深刻地体会到那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这种感觉或许源于对建筑风貌的偶然发现,或许更是因为那些建筑上独特的招牌。除了专业建筑师之外,大众普遍不具备解读建筑的能力,然而他们却能辨识招牌。在欣赏招牌的同时,人们也在观察字体。我认为,一座城市街头的招牌景观,与该城市的整体形象紧密相连。
1865年纽约的街头
19世纪60年代,那时缺乏现今的电脑打印与精密加工技术,招牌的制作几乎全由所谓的招牌绘写师负责。那是美国手写招牌的辉煌时期,街头巷尾遍布招牌制作店,工匠们能接到众多订单,商业机遇丰富多样。那时美国广告行业尚不成熟,对于一般商家而言,雇佣一位招牌绘制专家,他们能够提供从版面布局、字体选择到插图绘制以及材料加工等一系列服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成本,实为明智之选。
看到这张照片,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对于那些痴迷于这门手艺的人来说,未能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黄金时代,实在是有些许遗憾。我们确实有责任去传承,那就是让大众在LED等常见选项之外,认识到还有充满人文气息、手工制作且充满温度的多种选择可供挑选。若你对手写字体情有独钟,便会发现众多风格迥异、韵味十足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头
厉致谦提到,手绘招牌的起源地是欧洲,随后随着商业贸易的传播来到了美国,最终流传至我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手绘招牌在上海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当时,南京路上到处都是这类招牌。与此同时,我们还能观察到,那时的城市街头风貌与现今截然不同。
南京路上当时旗帜林立,所谓的招幌尤为众多。在古代,我国民众也有类似招牌的标识,不过那不一定是一块牌子,可能只是一块幌子,因此我们称之为招幌,实则是一种旗帜。我国过往的商业文化,在吸纳西方商业文明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特色——那就是用大面积的布料来展示招牌,而这些招牌上醒目的大字,很可能出自当年的上海招牌绘写师之手。
每当我目睹这类历史影像,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与现今的南京路相较,我深刻感受到街道的景象与氛围,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我高中时期曾在澳门定居,那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家名为李锦记的店铺——其总店至今仍保留着骑楼廊柱上一排醒目的大红字“李锦记”。步入店内细观,你会发现其工艺实际上是通过雕刻完成的,先以毛笔书写,再进行雕刻。
因此,我需要额外指出,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拥有其独特的标志性风格。以早期为例,在罗马时期,那些不能明确称之为招牌的文字,诸如在教堂或是官邸等场所所见,大多是通过雕刻而成的,这样的形式亦可视作一种招牌的体现。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涌现出众多镀金招牌,其中一些至今仍存,而一些小酒馆也制作了此类招牌。
实际上,我们如今接触最多的往往是美式招牌的绘制风格。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文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全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其快餐文化、流行文化,还是音乐文化,都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我们的特色招牌以及手绘字体,均构成了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途径,充当着文化展现的前沿工具。可以说,如今我们所接触、所目睹的,多数源自美国;相较之下,英伦风格或是罗马时代的艺术,对我们而言,已变得颇为古老(复古),显得尤为罕见,亟待深入研究。
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的街道
厉致谦提到,在解放初期,城市中保留了许多面积宽广且大量采用手写形式的招牌,这些招牌在城市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然而,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商业街或新开发区域时,却发现招牌上的文字往往模糊不清,要么过于细小,要么已经消失不见。更有甚者,某些街道上所有店铺的招牌都统一了颜色、字体和位置,显得缺乏个性。由此可见,昔日城市街道的风貌与今日截然不同。
1969年的香港街道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街头风景颇具特色,正如赵老师刚刚提及的澳门街景,那些骑楼的支柱上会刻有硕大的字体。若您计划前往澳门游览,不妨去趟李锦记一游。“李锦记”这三个字尤为醒目,每个字的大小或许能覆盖您的头部,一整排支柱上布满了鲜红的“李锦记”,景象颇为壮观。
那个时代的招牌风格鲜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其表现形式多样,诸如霓虹灯、灯箱、雕刻以及手工绘制等,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产业。尽管我无法完全否定现今招牌的设计,但的确给人留下了单调的印象,尤其是LED标识,显得尤为单一。此时,那些过往的街道影像只能以追忆的视角来审视,因为那时的人们倾向于用更为饱满的方式呈现一家的门牌。
1978年的农村景观
厉致谦提到,在我昨天将这张图片发送给赵老师时,他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他评论说,那些曾经的知名招牌绘制师在那个时代转变成了宣传语绘制者,而如今,这种职业可能已经不复存在,这体现了一种职业的变迁。
从技术角度剖析他们书写的文字,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技艺。然而,他们却将这种技艺,或是对于美的执着,降至了最低点,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独特表达。这恰恰印证了我之前所言,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标识表现形式。
纪录片《Sign Painters》截屏
厉致谦表示,他希望以美国纪录片《Sign Painters》(《招牌绘写师》)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旧招牌蜕变为艺术,它们变成了墙面上的艺术品”。那些历经岁月沉淀,在城市中留存下来的牌匾,已不再仅仅是标识,它们已演变为一门艺术,成为墙面上的一抹风景,承载并诉说着这座城市深邃的历史与丰富文化。
厉致谦在instagram上找到的住宅上的绘写字
我在instagram上偶然发现了一件颇具趣味的事物,它并非仅限于商店橱窗之中,其身影亦常见于众多建筑的外墙之上。以一座北欧古城的古老住宅为例,其门上便有几行手绘的文字,同样是以手工绘制的。由此可见,手绘文字在此城市中,并不仅限于商业区域,同样频繁出现在众多住宅建筑之中。
观察到这一点,我恰巧有一些额外的话要说。这便是,我们并未带着所谓叛逆或批判的心态,去对现今与过往进行对比,评判优劣。我们仅仅是基于一名行业招牌绘制者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我认为并无所谓错误的年代,关键在于字体选择不当。不论是电脑排版还是手工绘制,即便采用贴金箔等装饰手法,或是运用任何工具,这些都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这些工具如何协助我们的大脑将美感与感觉转化为输出。因此,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多欣赏美好的事物,是非常有益的,切莫让美好从身边溜走。
招牌绘写的风格类型
北欧某品牌集成店外墙
厉致谦指出,这家位于北欧的商店独具特色,或许正因为店内汇集了众多品牌的商品,因此商家特意将这些品牌的标志绘制在了建筑的外墙上。
这张照片完美展现了招牌绘写的精髓。显而易见,它并非出自过往岁月,而是当代的产物。然而,其中的字体却足以代表整个行业。招牌绘写,总体而言,主要分为三种风格。我们习惯用风格而非字体来描述我们的字迹。
有些人可能将其称作黑体字,然而我们习惯称之为方体(block),当你们观察时,会发现它们一个个如同砖块般,以黑体的形式呈现。
在其下方,呈现出一种类似上一张卡片上较为雅致的书写风格,这种风格模仿了英文输入法中的书写体,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样式。
休闲体(casual)这种风格,在1940年代中期之前并未在招牌绘写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它最初出现在美式漫画书中,若您留意到,那里的对话全是用休闲体书写的。这是因为休闲体能够迅速完成书写操作。若采用其他风格,所需时间则会更长。这些文字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蕴含着独特的节奏感,既不拘泥于规规矩矩的格式,也不流于过于文雅的风格。它们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风貌,显得格外卡通和生动,且蕴含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衡山和集绘的英文招牌由Sinks设计,其采用了他之前所提到的三种字体风格,分别是方块字体、手写体以及轻松的休闲字体。柳东原绘图。
自然还是这句,挑选字体、确定风格时必须格外谨慎。若是要描绘一家美式快餐店,选用此类字体并无不妥,它显得十分生动,能让整个店铺的氛围显得愉悦。然而,若设想我要设计的乃是一家某某律师行的招牌,采用这种字体书写,恐怕会让人感觉那位律师显得过于幼稚,仿佛尚未完成中学学业。所以对这个风格的选择会需要非常非常留心。
这三种字体是招牌绘制师普遍选用的类型。细观其他字体,不难发现它们虽形态各异,但本质上仍遵循这三种字体的基本特征,所有其他的变化实际上都源自这三个字体系列中的某个分支。
厉致谦提到,我们要从招牌的绘制技艺聊起,进而探讨那些从事此职业的工匠。大家不妨仔细观察,他们究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赵老师日前向我分享了一些旧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窥见,在遥远的美国,曾经存在过招牌绘写师的工作室。
过去美国招牌绘写师的工作样貌
招牌设计所遵循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高效率。鉴于我们没有电脑进行修改,一旦画作出现错误,就必须重新绘制或重新上色,因此其容错率极低。此外,设计师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标志,因此对效率的把控显得尤为关键。
厉致谦提到,在纪录片《sign painters》中,他曾介绍过一家美国公司,在其鼎盛时期,曾聘用过五十名招牌绘制专家,这五十名并非一般员工,而是专门从事招牌绘制的专业人员。此外,该公司还配备了销售、财务、行政等岗位的工作人员。由此可知,招牌绘制在美国曾是一个拥有众多从业者的行业。如今,美国有一所专门教授招牌绘制的学府。
纪录片《Sign Painters》截屏
这张旧照片,我坚信它所展示的是一所培训机构的场景,那里的人们正在练习书写A、B、C等字母。他们是招牌制作店的一批学徒,他们正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训练过程。
这张彩色的图片展示的是位于美国洛杉矶的仅存学府之一,该学府提供招牌绘写和手写印刷字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特别由资历深厚的美国老教师授课,内容涉及美国传统技法。
洛杉矶招牌绘写培训学校的内景
厉致谦: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我近期所学的招牌绘写文化的起源。首先,我要提到的是一部电影和一本著作,这两部作品的导演和作者竟然是同一对——Faythe Levine与Sam Macon。其中,作者Faythe Levine毕业于耶鲁大学平面设计专业,而这本书则由普利斯顿建筑出版社出版。无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堪称上乘。
我在东京的一家设计书店偶然购得此书,随后不久便有幸遇见了赵老师,这真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相遇!
同名、同作者的书和纪录片
作者对招牌绘制者的过往与现时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探讨了美国各城市对招牌绘制者的需求与认知水平。若对此感兴趣,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厉致谦表示,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或听闻过这一特殊职业。然而,当众人目睹可口可乐瓶身上的那几个英文单词,或是美国多乐橙汁广告中的文字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体验到那种强烈的视觉震撼。而这,正是手写招牌所具有的强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