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纹样如何借多形式创新与数字技术实现当代发展?
崔冬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兼教授,与姜苏,一位杰出的洋空间设计师,共同创作。
传统纹饰是宝贵的艺术财富,蕴含着我国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造才能,展现出无尽的创新潜能。然而,随着生产和生活载体的演变,单一的、二维的展示方式已经不足以迎合当下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需求。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可通过多种形式和维度的艺术探索,对纹样的基本形态与内在美感进行创新和复兴,同时主动融合数字技术及传播媒介等新兴手段,推动传统美学在当今语境中的创新与发展。
《年锦》舞台、美术设计效果
从传统纹样中提取创作的《年锦》图案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席台设计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古时的艺术家与工匠们,将哲学与美学的思索、对生命之理解,巧妙地以纹饰之姿,融入各式器物之中。造型艺术便是由这些图案纹饰演变而来。这些传统的装饰纹样,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喜好,也映射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与文化观念。
在东方哲学的框架内,艺术思考模式致力于探寻既空灵又丰富的艺术气息,同时注重虚实结合的意境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简洁的理念中蕴含了对天地自然之美的阐述,并且一直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受到这种自然审美观念的熏陶,古代纹饰中展现的吉祥美学特征尤为显著,进一步扩展至更广阔的自然万物之美,将自然美学推向了巅峰。
这种美学观念在当代设计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体现。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先驱、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薰琴在《论艺术设计美育》一书中提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的图案艺术就已相当发达。进入殷周时期,图案画中便能够充分展现民族精神。此后,无论哪个时代或哪个地区,其工艺美术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庞薰琴巧妙地将古代青铜器的纹饰、玉器的图案、汉画像石的纹样、陶器的装饰以及织锦的纹理融入图案设计中,其创作不仅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展现了工艺上的清新与雅致。常沙娜,一位艺术设计家,同时也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前任院长,她长期致力于对传统装饰图案的研究。她擅长从自然界中花卉的形态中不断提取出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素材,并将这些自然花卉融入图案的塑造、构成以及色彩的搭配中,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装饰图案风格。她所设计的国家大会堂宴会厅顶部花灯,巧妙地将敦煌风格的唐代装饰图案与通风、照明的要求相结合,既华美壮观又显得气派而优雅;民族文化宫的正门金属装饰,采用卷草纹与向日葵图案相搭配,并辅以透明的彩色玻璃进行点缀,鲜明地展现了“团结”与“进步”的寓意。这些设计作品,完美地诠释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东方美学理念,成为了一种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艺术之美。
“以形写神”的美学意象
探讨“形”与“神”之间的辩证联系,是东方艺术领域独有的课题。追溯至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传神”的绘画理念,这一观点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拓展,始终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东方艺术传统所倡导的“形神”美学特点,主张在落笔之前就构思完整,画作中意蕴丰富,将物我交融,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最终实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传统纹样的现代演绎途径,理应兼顾形态美学与象征内涵的双重展现,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二维图形的简单复制,而应汲取其形态,拓展其意蕴,传承其精神,从而创造全新的图案艺术。
中国图案的匠心独运启示我们,在纹样的创新设计过程中,不应单纯模仿自然,而应学会成为自然的主宰,将山川、花鸟等自然形态转化为抽象的点和线条,进而提炼出富有深意的图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其产品设计中的众多元素均彰显了传统纹样的魅力。吉祥寓意的祥云纹饰、剪纸艺术中的雪花形象,在奥运火炬的设计中被巧妙转化,彰显出浓厚的中华风情;而2022年冬奥会奖牌外围的图案,灵感源自我国古老的“冰梅纹”图案,设计师巧妙地将冰封、雪覆、梅花这三种冬季元素融合,赋予传统元素以时尚的韵味。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席台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选取“燕山雪花大如席”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巧妙地将燕山山脉的轮廓与走向,通过一种简约而独特的纹样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来。纹样图案巧妙地融入了山川、飘落的雪花等自然景观,还有长城、烽火台等建筑特色,经过现代抽象化的处理,更紧密地与空间设计相融合,最终展现出了具有冰雪文化特色的中国风格美学意境。
在舞台与美术设计的领域里,纹样造型的运用不应局限于图案原型的简单剪裁、拼凑或合并,而应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变化、提炼与融合。以2023年总台春晚为例,其“满庭芳”主题的整体布局中,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纹样“宝相花”融入场景设计,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赞赏。此装置的平面布局灵感源自我国唐代图案,并融入了敦煌壁画中的图形元素,塑造出一个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图案。在设计过程中,团队巧妙地将吊顶装置的核心要素与动态装置完美结合,将宝相花的对称美转化为新颖且多样的形式,呈现出变化无穷、持续流转的美学意境。
“大美术”视野下的多元融合
所谓“大美术”,其核心理念着重于“综合”二字,既以传统美术的见解为基石,力求全面运用前人的艺术智慧,又在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中追求更加卓越的创造,从而赋予艺术创作以持续发展的活力,以更有效地适应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新局面。袁运甫,一位当代知名艺术家及美术教育家,积极倡导“大美术”理念,他强调艺术工作者应当跨越绘画、设计和数字艺术等领域的界限,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来丰富美术的内涵和外延。
庞薰琴曾强调,装饰纹样的设计不仅要追求高格调的艺术品味,还需考虑大众的喜好。故此,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在将传统纹样进行转化和重新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纹样形式美感所展现的传统审美趣味,也要顺应现代人的审美趋势。2024年春晚的总台节目《年锦》在舞台布景与美术设计上,巧妙地借鉴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日常用品,从中提炼出富有象征意义和美好寓意的图案,并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设计团队在深刻领悟传统图案精神内涵的同时,巧妙地将古典图形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实现了艺术的全新编码。同时,设计团队在舞台表演中巧妙运用AR技术等创新手段,成功打造了演员与立体图案之间的实时互动体验,使得图案、空间与人的互动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互化效果。运用“图案、空间与视觉特效”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手法,将古老的纹饰与数字化艺术巧妙融合,最终呈现了一场融合图案、服饰、空间、媒体等艺术元素的中国传统纹样综合展示秀,使得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得以传承、焕发新生并达到新的高度。
纹样,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象征,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拥有强大的表达和传播力量。面对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亟需对“大美术”的现代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致力于完善和加强“大美术”这一跨学科体系。艺术设计领域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这些资源宛如一座取之不竭、用之无限的素材宝库。艺术工作者们必须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科技工具,突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从而创作出能够展现深层多元价值融合的设计作品。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