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袋悄悄占领非洲,汉字成亮丽风景线,竟还有等级之分?
来源 | 正解局 (ID:zhengjieclub)
作者 | 正解局
原标题 | 中国外卖袋,悄悄占领非洲
你完全无法想象,在国内看似普通的各类送餐包装,无论是崭新的还是翻新的,在非洲都极受追捧。
知名网红品牌曼玲粥铺和霸王茶姬,还有超市里常见的红牛、露露以及脑白金。
有非洲人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
“一袋一户”已不稀奇,更有甚者左手右手统统拎满。
源自东方的方块字,与五彩缤纷的服饰相互映衬,构成一道引人注目的美丽景象。
中国外卖手提袋占领非洲
非洲的包袋也有高低之别,这一点颇为出人意料。据了解,最受青睐的是那些色彩鲜艳的喜庆款,价格也较为昂贵,单个售价可达十元上下。
这些手提袋怎么从中国到了非洲?
而且,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单品,迅速席卷街头。
外卖手提袋虽小,但“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江湖”。
根据Statista发布的信息,2023年全球包装袋市场总额为1850亿美元,其中食品产业和零售领域是最大的需求来源,分别贡献了35%和28%的份额,预计到2028年,该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400亿美元,可以称得上是规模庞大的“千亿级市场”。
在购物网站上输入“外卖便携袋”作为查询条件,出现许多标注0.1至0.3元价位商铺,并且它们大多声称产品达标国际规范
存在专门从事手提袋国际物流的企业,将货物运往非洲地区后,每件可赚取约一元人民币的收益,这种业务模式无需借助第三方平台,即可整合生产、运输以及最终派送这三个关键步骤,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回报的投资项目。
中国购物平台内可实现手提袋国际运输
外卖袋是送到非洲了,但没人接手怎么办?
部分商家将目光投向了阿里巴巴国际站,该平台提供半托管服务,专门负责与非洲商家建立直接联系,如此一来,即便货源稳定也能确保销售畅通,一旦产品抵达目的地,当地订单商便会迅速承接,随后这些订单商再将手提袋批量供应给非洲地区的摊贩,最终构建起遍布各地的手提袋分销体系。
当地小卖部均在出售外卖手提袋
那么,非洲人就没有自己的手提袋吗?
确实不少,种类相当丰富,诸如非洲编织的草篮,还有用非洲特色印花布制成的提袋,这些都是中国旅客在出行期间常常顺手购置的当地特色物品。
由于很多是手工打造,因此价格也相应上涨,价格上千元的情况并不少见,整体物价被认为达到了“媲美欧洲”的程度。
非洲家乐福还发售过一种“网络流行款”的购物袋,以大草原为主题,并且根据尺寸不同分为犀牛(小型)、狮子(中型)、大象(大型)三种款式,不过对于居住在交通不便、收入不高的地区的人来说,特意去买这种编织袋还是有点超出能力范围。
肯尼亚家乐福超市内售卖的购物袋
“中国外卖袋风”,源自非洲人的一个痛点:
非洲当地平常订购餐食,通常只配有一次性塑料容器,而旅馆多数不预备塑料包装袋。
因此,人们不得不将视线投向街边摊贩售卖的中国手提袋,这其实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解决方式。
而这背后,则是非洲不少国家在推的禁塑令。
早在2017年,肯尼亚就颁布了一份号称是全球最严的禁塑令。
依照法规,该国境内禁止流通、生产及输入一切适用于商业与家庭场合的塑料袋,若有人触犯,将面临1到4年的牢狱之灾,或1.9万至3.8万美元的经济惩处。
要知道,上万的罚款近乎是该国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东非国家并非孤立现象,已有十五国先后实施塑料限制或禁止政策,决心与白色污染问题彻底切割开来。
以卢旺达为例,该国在2004年,禁止商店使用塑料袋,同时,通过减税措施,鼓励厂商回收塑料袋。
2008年,该国彻底取缔了塑料袋的流通,其首都基加利因此受到联合国人居署表彰,被授予“非洲最干净城市”的称号。
非洲当地居民被禁止使用塑料袋,外国访客前往非洲前必须弃置塑料袋。
终究坦桑尼亚当局清清楚楚宣告:从2019年6月1日开始,每一个前往该国观光的人不允许随身带塑料袋进入。
宁愿劝退别人,也要坚持“断舍离”。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馆面向游客发布通知
2023年,联合国环境署也公布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了80多个国家实施了不同层级的塑料限制或禁止政策,在这其中,有28个国家地处非洲地区。
有人戏称,在非洲,财富难以换取塑料袋,那里诸多方面逊于他处,然而在禁止使用塑料方面,其标准已经超越了许多先进国家。
非洲为何偏偏跟塑料杠上了,而且下手如此快、准、狠?
近些年来,非洲遭遇的塑料难题持续加剧,这或许是惯常的发展模式未曾预料的。
非洲大陆的人口增长速度居世界各大洲之首,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人口数量预计会增加13亿。
与此同时,城市化在沿海地区狂奔。
这个领域原本有潜力开拓出庞大的消费领域,实际情况却是: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进度,远远赶不上人口数量、城市化进程和消费水平的迅猛提升。
于是,大量无法被处理的一次性塑料袋最终流入了海洋。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令人不安的文件,统计显示每年有八百亿美元值的塑料包装材料流入海洋,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量将超过鱼类数量。
非洲地区受此影响最为严重,渔业为1200多万人口提供生计,并且构成多个国家关键的蛋白质供应。
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回馈人体,威胁健康与食品安全。
塑料袋曾经导致下水道完全被堵,引发过严重的灾难事件,2015年加纳阿克拉遭遇的洪灾,造成至少150人丧生。
废弃物堆放点的事故(2017年亚的斯亚贝巴山体滑坡造成110人丧生)极其惨烈。
城郊的塑料堆积如山,还有那些随风飘散的白色垃圾,严重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并且为蚊子传播疾病提供了温床。
此时,不少非洲政府下了狠手:重罚禁塑。
效果有吗?有。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成了非洲最清洁城市。
内罗毕臭名远扬的用塑料袋装着排泄物随意丢弃的现象,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但是,一个令人难过的问题出现了:这项最严厉的禁令,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它又会带来哪些牺牲呢?
肯尼亚的这项禁令,立刻对本国176家塑料制造企业造成了影响,同时,数万个就业机会也受到了波及,许多廉价包装袋消失了,生产成本因此大幅度上升。
公众对此存在分歧,认为携带塑料袋或会被当作“毒品交易”,从而遭受公开的难堪。
那非洲国家为什么还要选这条路?
或许是一种被迫的权宜之计,能够快速使街道整洁,有力地改变购物倾向,增强环境保护观念。
在非洲地区,开展塑料回收工作极为困难,跨国公司认为当地市场规模有限且经济效益不佳,因而缺乏投资建设相关设施的意愿,加之塑料回收本身的费用就很高,同时再生材料的市场行情也不稳定,其品质往往难以媲美全新材料。
非洲“塑料垃圾山”乱象
因此,非洲的严厉限塑,实际上是面对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环境污染已到危急关头时,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措施。
它能快速止血,却难除病根,还伴随着剧烈的副作用。
中国的外卖提袋,常使用无纺布打造,兼具隔热、防水、防泼、绿色环保等多项优势,长途运送后依然保持完整,品质十分可靠。
为了维持温度和新鲜度,外卖包装广泛采用复合式立体隔热构造和真空技术,同时通过增设双重密封装置和防泼溅边缘来增强防漏功能,致力于提供极致的使用感受。
外卖盒的式样和趣味感算作品牌价值的一部分,包装精美是商贩们竞争的新目标,许多商贩都将精力放在“怎样用图案和色调让顾客产生视觉震撼”这件事上,既想获得顾客的认可,又希望他们愿意分享。
喜茶黑色保温袋便于收纳、携带且可重复使用,太二品牌黑白漫画风格手提袋也令人印象深刻,霸王茶姬新中式提袋同样给顾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推动外卖包装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角色,是因为它具备多项优势,不仅功能出色、款式多样,而且成本持续下降。
在中国频繁出现的补贴竞赛中,外卖包装变成了商家在成本管理方面较量的关键环节。
包装费用是继原料与渠道开销之后的第二大可变支出,其成本比例每减少一个百分点,都能明显增加净收益。
中国花式无纺布手提袋
品质卓越、构思巧妙、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国产外卖容器,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本。
相比之下,非洲当地生产的提袋,人们更青睐质优价廉的华夏餐饮用袋,这种现象合乎情理。
谁都知道制造业升级有多难,尤其面对日美这些“老玩家”。
中国无纺布产业起始较晚,然而这并没有阻碍它于几年间完成了一次从“输入海外”到“输出海外”的显著转变,这一过程相当精彩。
去年,中国非织造布的制造量已经达到八百五十六万一千吨左右。与二零一四年的数据相比,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非常快,达到了百分之七。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一倍,使中国成为了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生产国。
过去需要从国外采购的无纺布袋子,现在国内商店货架上都是外销的定单,这背后,是国内企业凭借自身实力,逐步打开了新的市场局面。
中国的无纺布,因为非洲许多国家在2017年出台了禁止使用塑料的法规,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生产的完善行业。
其一,是“抱团碾压”的产业集群效应。
领悟“世界非织造布产业瞩目中国,中国非织造布产业聚焦仙桃”这句话的分量便可知晓。
仙桃是个县级市,竟然汇聚了270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195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差不多有10万人在这里工作,每年生产的产品超过100万吨,因此变成了一个以无纺布为主的城市。
从最初的材料,到机器设备,再到产品的制作过程,辅助材料的准备,以及货物的配送,整个环节都在本地完成处理。
仙桃无纺布产品参加国际展会
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这五个沿海省份,共同形成了中国无纺布制造的中心地带,构成了绝对优势;中部地区的湖北,在纺粘和全棉水刺领域迅速发展,展现出强大实力,进一步巩固了全国非织造布产业的稳固格局。
这种高度集中的行业组合,不仅提供了价格上的好处,还实现了极快的应对能力,并且展现出非常出色的合作式革新水平。
任务出现,所有环节立刻响应,这就是“集团化运作”的强大作用,将“零散的点滴力量”,汇聚成席卷之势。
其二是可通吃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起初因受制于人,原料和设备远远不如人家,想要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必须依赖进口国外的物资。
如今情况已非昔日,静电纺丝装置已经问世,生物来源的PLA、PBS这类可分解材料制造基地也已建立,想要生产什么物品都能自行完成。
不只是外卖用纸袋,连口罩、湿润纸巾,乃至汽车电池的防火膜、飞行器关键材料、高级美容用的面膜,中国都能全部生产,产品销往超过一百五十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要什么,我就能快速造什么,还比你快,比你全。
中国无纺布不仅种类丰富,还在尖端技术上不断突破,闪蒸法工艺、熔喷木浆工艺,这些过去看似遥不可及的名词,如今都转化为我们开拓卫生用品、食品包装新市场的有力工具。
以闪蒸法工艺制成的医疗防护服
为什么中国能成功逆袭?
核心在于中国庞大且需求刁钻的市场。
中国人口超十四亿,消费水准与行业水准持续提升,对无纺布的特质、用途、绿色标准不断提出新挑战。
本土厂家被需求倒逼着进化,不快,就死;不新,就亡!
为了生存,为了能够享用那整块诱人的甜点,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推进创新工作,不遗余力地钻研核心科技,持续改进各个环节,最终锻造出足以与日本和美国行业巨头正面抗衡的强大竞争力。
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一些偶然因素。
2020年疫情期间,口罩需求激增,促成了无纺布技术的显著进步;2024年全球经济逐步恢复,主要国家非织造布需求普遍上升;国内实施多项政策以提升经济质量与增长,这些措施精准施策,极大推动了非织造布在科技研发、设备投入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快速发展。
但无论如何,无纺布早已不是“布”那么简单。
细微之处,例如远赴非洲的轻巧包裹,也离不开无纺布的支撑,而在关乎国家命脉的军事、航空、交通、医疗等核心领域,这种材料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始终依靠的是稳固的产业基础和尖端科技,并非偶然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