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工作报告中的差错及经验教训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委员会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唐绪军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对本届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包括导向偏差、事实错误、专业失误、语言文字不当、音视频制作问题等不同类型的失误。今天,我们将通过分析报告中的案例,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照中国新闻奖的标准,从稿件创作的起点出发,全面提升稿件的整体质量。
主要差错类型
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
1997年春天,村民们都搬迁到了山下,随后董春法便将软朝村的名字更改为金桥村。
村名的修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个人无权进行此类变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地名需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官方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擅自进行地名命名或更名操作。此外,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详细阐述了地名命名与更改的正规流程。据了解,该地区更名经过法定程序,但报道表述有误,造成误读。
导向欠妥
自1840年起,中国便开始了对西方世界的敬仰之旅。这种敬仰源于西方的强大实力和绝对的话语权,导致中国实际上遭受了压迫与掠夺,文化上则遭受了贬低与侮辱。随后的多次侵略战争,使得清朝政府颜面扫地,而中国人则被塑造成野蛮、丑陋、污秽、病态的象征。
【审核意见】观点偏激,逻辑混乱。
事实性差错
事实性错误被视为严重的缺陷,通常情况下,对此并无太多争议。然而,部分报送单位因急于获奖,有时会寻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解。
2020年1月1日傍晚6点钟左右,记者历经重重阻碍,成功抵达矿区进行采访。
【审核意见】在行文内容中存在事实性错误,具体表现为“2020年1月1日”这一日期应更正为“2021年1月1日”。
文字差错
文字错误历来在审查过程中占据差错类别的首位,这一状况在今年依然如此,并无例外。
例1
【原文摘录】第三集6'40" 同期字幕:马齿笕。
【审核意见】错字,应为:马齿苋。
例2
屏幕下方出现了一段互动滚动字幕,内容询问:“这枚金面具能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冶炼技术水平?”
【审核意见】文字差错。“反应”应为“反映”。
例3.
自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至今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程。2016年,AlphaGo(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其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已广泛渗透至社会及产业的众多方面。
【审核意见】多字,前一个“进军”应该删除。
例4.
杨振宁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讲话时提到,相较于其他文化,比如印度文化,以及不同的政治体制,例如巴西的民主制度,中国文化缺乏韧性,中共的组织能力也不及它们。因此,这些国家在贫困落后的时代未能研制出“两弹一星”,在二十年内未能实现经济腾飞,也未能使城镇居民的文盲率降至5%以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能力,将助力中华民族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
【审核意见】标点符号错误,引文中的双引号应为单引号。
此外,还有两个常见的文字类错误。
首先,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不当的问题。其次,经过审核委员的深入讨论,大家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在相关部门尚未正式宣布取消这一规定之前,新闻界及其从业者理应遵循国家关于语言文字使用的相关规定。
二是存在中英文夹杂的现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必须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与标准。在汉语文出版物中若需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必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然而,目前许多英文缩写被引入汉语文出版物,且在媒体上使用时常常缺乏注释。
本次审核小组经过深入讨论,确立了具体准则:对于普遍存在、易于大众理解的用词,不予追究;而对于那些较为罕见、新近出现的词汇,则需添加相应的汉语注释以便理解。
例5.
安踏体育(02020)在其2019年度的财务报告中透露,自2019年起,该公司正式加入了BCI组织,并且成为我国首家加入该组织的体育用品企业。
在【审核意见】中,出现了中英文混合使用的情况。BCI这一缩写代表的是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它指的是良好棉花发展协会。
例6.
【原文摘录】标题《RCEP来了》
RCEP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英文缩写,即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这一名称的中文表述在广播新闻标题中不宜直接采用字母缩写形式。
表述不当
这种错误在语法和文字上并无显著瑕疵,然而其传达的含义可能存在偏差,亦或可能造成误解。
在第二集的第9分09秒,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是范梁腾,来自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今天,我自豪地晋升为预备党员。然而,仅仅3秒钟后,我便陷入了困惑。”
审核意见指出,音响缺乏具体情境的支撑,单纯凭借听觉感知“迷茫”二字,很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混淆。
技术性差错
此类错误主要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内容相关,其制作与播放过程中未能达到行业标准。
例1.
在12分07秒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连线出镜,随后画面切换至铁道全景,此时记者的名字才逐渐显现于屏幕上。
【审核意见】字幕切换失误
例2.
在第二集视频的2分25秒至2分31秒时间段内,同期声的音量显得较为响亮。
【审核意见】技术性差错。制作环节技术指标把关不严。
其他
未达到“评选办法”“评选范围”“评选项目”等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的。
例1.
【原文摘录】整个作品
本片内容主要采用对医护人员、厨师、司机、民警以及教师等职业人士的访谈形式进行编排,但整体缺乏故事性、情节性和细节描写,未能满足纪录片应有的创作标准。
例2.
【原文摘录】整个作品
背景音乐音量较大,这给播音员的解说带来了干扰。此外,文学化的描述过多,其中包含了一些评论性的内容,再加上带有抒情色彩的播音方式,这些都不符合广播评论的标准格式。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届审核中有4个问题,对参评带来一定影响。
一是存在部分电子版内容与纸质版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某些单位提交的电子版稿件系记者个人保存,而与经过编辑修改后正式发布的版本有出入。
二是部分电视节目未展示播出台标。尽管评选规则并未对电视节目是否需添加台标作出具体要求,然而,评审委员及评委普遍认为,参评的电视作品应当附有台标,缺乏台标的作品在相同条件下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且在公示过程中,无台标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争议。
三是一些新媒体作品的内容无法被查看。比如,某些作品的二维码无法成功激活,还有的作品在扫描后显示需要付费等提示。这些作品尚未进入评定阶段。
第四点,部分文学作品篇幅较长。比如,其中最长的一篇文字系列报道总字数达到了21万字,另外三篇代表作的字数也在19万字左右。尽管今年对作品的字数和时长没有限制,但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依然推崇简洁、时效性强的作品,过于冗长的篇幅并不符合中国新闻奖所倡导和鼓励的方向。
某些作品新闻价值不足,缺少明确的新闻要素,不足以称作新闻作品。例如,某些机构报道党史知识竞赛,其他机构则报道政论节目或一系列对党史问题的阐释解读文章。参与评选的报纸版面在新闻性方面也显得较为欠缺。
此外,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情景重现”这一手法频繁出现。更有过之,那些打着“新闻纪录片”旗号的节目,其中多数画面实则都是“情景重现”,与电视剧并无二致。
视频作品或广告若出现失德或违法艺人的画面,便违背了《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有关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传播管理的通知》以及《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