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改下,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如何精准科学分组调控?
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面对这一变化,我作为班主任,主动进行了多种尝试。
精准科学分组调控
初中时代是锻炼学生自主管理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黄金阶段,在此期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为班级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基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班主任在初期阶段应当精心进行科学分组。
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优化搭配。其次,不同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学生能够相互补充。班主任需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指定组长和小组成员,确保各小组实力相当。通过这种方式,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均能营造出相互帮助、共同研究和辩论的良好氛围。
二是依据“学习与指导相结合,学习优先”的原则进行改进。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各小组间的差异将逐步显现。这时,班主任需对小组成员进行优化配置。我依据学生的成绩、管理成效以及协作情况来分配任务,强调学习的主导地位,并将管理育人融入其中,以期实现管理服务于学习、学习促进管理的双赢局面,使学习与管理相互促进,相映成趣。每学期两次的调整优化,使组员之间的合作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点,采取“以竞争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根本”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中,我们引入了激励机制,通过在学习、日常行为、纪律和卫生等多个方面进行小组间的竞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做法达到了“统一管理,培养三种能力”的教育目的:即通过管理教育引领小组价值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帮助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精细规范职责分工
精心规划教学活动,严格界定职责范围,并清晰划分小组成员的各自职责与协作关系,这些举措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核心要素。
首先,要精心挑选出团队的领路人,并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组长由班主任指派,而进入成熟阶段后,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组长这一职位需由那些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来担任。同时,统分员需负责每周对小组积分进行统计,因此,必须挑选那些工作认真、细致、公正且富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任这一职务。组长负责提名负责收作业及处理班级其他事务的组员,以此在小组内构建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在小组合作模式中的管理提供高层次的规划与设计。
二是要细化职责分工,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例如,统分员负责记录各小组的积分情况;学科组长需在早读前或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收集本组作业;材料管理员要及时收回材料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电教员需负责班级电脑和电教平台的维护与维修工作;班级考勤员则需要记录学生的到校情况和胸卡佩戴情况。职责划分细致入微,各类管理人员各负其责,共同达成了“每个任务有人负责、每件事有人管理”的成效。
精确实行奖惩激励
首先,确立量化考核评价的具体细则。在日常生活管理中,重点对学生的着装、操行、个人卫生、住宿情况以及自习课表现进行评估;而在学习管理层面,则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反馈进行综合考核。教学活动中,组内优秀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填补知识盲点,同时还能引领并辅导学习较慢的同学,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在班级贡献层面,我们通过广泛征求和深入讨论,确立了多种小组积分制度。参与班级活动可获加分,主动参与班会同样可得奖励,为班级活动献计献策能额外获得高分,做好人好事也有加分,负责黑板报和宣传工作则能获得更高分值,此外,表现良好的小组还将获得额外奖励。
二是对小组合作进行周点评、学期末激励措施相结合。在每周一的班会中,我习惯于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上周班级或小组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此外,我还会对上周积分排名前两位的小组进行表彰,小组成员有权选择在自习课时进行一次自由活动,或者免除一次作业,甚至可以自行提出合适的奖励方案。在周点评环节,各小组会展示他们的成果,以此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意识,相互激励。到了学期末,我还会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分别给予精神上的嘉奖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是力求获得学科教师的支持,确保评价准则的一致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故各学科教师的评价准则和评估手段需达成一致。班主任需与学科教师紧密合作、深入交流,共同确立统一的标准。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班级管理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自主学习,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