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智能汽车交互设计(HMI):涵盖多方面知识及入群方式

时间:2025-08-26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1评论:0

这部作品名为《以人为本的智能汽车交互设计(HMI)》分为十五章,涵盖了汽车交互设计必备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涉及汽车交互设计的多种理论体系,阐述了不同的设计步骤,特别是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步骤,介绍了多样的设计手段和检测手段;探讨了多种交互技术,如多模态交互、语音交互、图形交互、触觉交互、AR交互和VR交互,以及智能技术在构建预判性界面中的运用。本书还涉及了自动驾驶的不同阶段中涉及的人为因素,既分析了各个自动化阶段面临的困难,也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与其它交通参与者互动时产生的困难,同时对各种驾驶情境和潜在事件进行归类,以便规划如何向驾驶员提供智能支持。

申请专业群:若需加入涉及内饰、车身、座椅、汽车电子、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等领域的群组,请先联系微信号GSAuto0001,提交验证信息,之后提出入群请求。

当前车载系统的构建还处在杂乱无章的状况,市面上找不到一套完整一致的设计准则与规范,许多厂家的设计依旧沿用手机应用端的设计思路,这种做法显然无法适应实际使用环境。

尽管当前尚未存在一套完备且权威的体系准则和沟通模式来加以约束,不过,若能立足于实际应用情境与使用者操作习惯,依然能够发掘若干核心且关键的互动规则和构思理念,从而有效预防系统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弊端。

一、车载系统不同于移动端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  车载系统的单次操作行为无法超过3秒

移动设备的使用方式要求深度体验,而汽车系统则完全不同,驾驶时人们几乎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行驶活动上,仅能分出大约五分之一的精力去操作车辆。这就决定了汽车系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用最有效的方式展示功能顺序和信息分布。

倘若用户未能在限定时段内达成操作目标,他们或者选择终止当前尝试,另寻机会,或者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然而此举将导致驾驶过程中的风险显著提升。

经过本人反复在不同地段测试,计算得出每一次操作,也就是眼睛和心思集中在车上的时长,最多不超过三秒;实际上,到了第三秒,就必须借助边角余光来留意前方的道路情形了。

所以,若在三秒之内,有人初次尝试未果,重新审视环境后再行尝试,或者不断尝试直至达成目标,都极有可能引发风险,考虑到用户犯错所需承担的代价极为高昂,因此交互方式和信息呈现的规划必须力求完美

第二 车载系统对信息与功能需要高度的聚合

在先前阐述的特殊应用场景中,我们无法套用常规的手机端沉浸式构思来规划车用界面的各项功能——由于时间紧迫性极高,要求所有功能按钮必须实现单次点击即可调用,信息排布也需确保瞬间即可辨识。

这也是由于飞机驾驶舱里、国际空间站上的各种控制按钮和拉杆都是密集分布的,并非因为现在的技术无法实现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整齐的操控台,而是考虑到在实际操作环境中,专业能力的人员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欣赏视觉上的美观,他们无需去掌握我们通常认为的复杂交互方法。

设想在突发状况中,飞行员无法像我们在手机应用上操作那样,先定位到总菜单区,再逐级点击展开来告知乘客系好安全带保持安静不要站立。

所以,在车辆系统的构思中,我们应当摒弃陈旧的移动设备设计观念和所谓的视觉艺术,必须依据真实环境中的操作方法与客户诉求来进行构思:

第三  车载系统有明显的操作热区与高效的交互方式

受限于驾驶环境的特殊性,驾驶者仅能运用靠近离车设备的那只手进行操控,无法像使用移动设备那样,选择另一只手或双手共同参与操作。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车载系统功能界面的布局设计必须具有显著的侧重性,并且也会对视觉信息的呈现方式产生相应的影响。

在驾驶车辆时,操控过程中,点选始终是最高效的沟通手段,拖动和长按动作,在之前提到的三秒安全响应期间,会显著提升操作复杂度,并加大行车危险。

依据前述三点剖析,能够掌握车载系统规划的整体状况与条件,据此可以引申出若干具体的设计规范。

二、关于交互行为的“三秒设计”

第一秒 视觉

人在零点一秒之内,会快速看一眼车机,那个时段,应用界面上特别重要的信息,还有能点开的操作地方,一定要让人能立刻看到

:不可让用户频繁转动视角以搜索信息;

:不可让用户花费过长时间搜寻信息;

第二秒 行为

用户在交互行为过程中从开始至结束时间上不能超过一秒

:避免需要用户点击两次才能完成,功能要一步必达;

:不要让用户滑动或长按;

第三秒 反馈

车载系统设计原则_以人为本的智能汽车交互设计_座椅设计排版

操作完成后,必须在三秒内提供清晰明显的提示,表明用户动作已被接收,比如呈现显著的点击响应,可以用声响或界面动态来传达,然而,若动画响应迟缓,超出三秒时限,便会使它失去对用户的影响力,无法发挥应有的提示作用

:内容的变化反馈需要有明显且引导性质的动画转场支持

:去除不必要的装饰性的动态展示将使反馈效果更加聚焦

遵循这些“三秒设计”的准则,车载系统设计才能够实现可用性目标。

在特定的应用环境和操作规范下,界面呈现要确保内容传递的快捷性,并且要适应各种环境呈现出恰当的视觉效果。

三、车载系统的视觉设计需要注意的几点

1.色彩

关于色彩,夜间模式下不宜过多使用高饱和的颜色。

行驶状况不同,车辆内置系统的画面色调要依据环境灵活变动,进入夜间状态后,长时间行驶时人的精神与眼睛更需专注前方,车厢内部不宜有过于鲜艳刺眼的色彩分散注意力,设想一下在影院观影时,旁边有人手机屏幕最亮,会严重干扰视线,使人难以集中精神看主画面。

所以视觉设计的整体色彩搭配需要适当地减弱色彩纯度,同样地,车载系统视觉的设计也不宜采用相近色系的方案,否则无法在安全反应的1秒窗口期内让用户有效识别关键信息。

2. 字体

文字的层级需要依靠字体大小来明确,这样人们快速浏览时就能直接识别出关键内容。

3. ICON

图标的设计形态,应充分融入实际应用场景,在内容与形态的融合过程中,务必确保视觉上的统一性,这样做能够帮助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扫描并理解信息

而视线不一致的情况会导致视觉解析的负担:

4. 内容排版

车辆存在显著的使用频次高的部位,因此在功能与入口的排布上,需要尽量依照这些部位的位置来规划。

操作区域宜设置在靠近使用者的地方,以减少移动幅度,信息呈现界面则安放于右方。

这些是车辆系统视觉设计的基本准则,另外,我们还能改善系统底层反应机制,比如改进触摸区域规划,内容响应范围需依据功能入口排布,实施智能变动,避免操作失败或错误操作发生。

5. 不同场景下的提示

除了常规的驾驶状况,还有一些针对特殊情况的提醒,包括燃油消耗信息,车辆故障警示,恶劣天气状况,速度超标警告,以及驾驶者疲劳监测等。

因此要使整体功能超越基础水平,达到更加便捷的程度,系统应对各种交织复杂的应用情境的处理能力必须提升,例如在导航过程中处理来电,或在遇到突发路况时发出提醒,同时系统对车内环境的感知也需增强,包括声音调节和温度控制等方面

车载系统开发面临比手机应用更严格的限制,在物理环境、响应速度、操作模式、用户期望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境和特性,要提升车载系统品质,必须具备深厚的换位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感受并不断检验方案。

加入智享汽圈知识星球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