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两国文字排版海报设计展,探索版式编排的视觉与信息传达?
王金磊,“青青园中葵”,中国
海报设计领域,版式安排怎样实现视觉呈现与内容传递?丹麦滕德尔老纺织厂(The old weaving factory)即将举办的中丹文字排版海报展,将提供相关解法。
尹忠军,“第四届深圳国际海报节”海报,中国
这次展览由策展人许力与丹麦艺术负责人里克·汉森(Rikke Hansen)共同发起,目的是研究怎样利用版式设计来呈现海报的视觉效果和传递内容。名为“中丹两国字体排版海报设计展”的活动,汇集了国内外很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参与创作和展示。早在2022年4月,展览就向中国和丹麦两国征集作品了。历经两次评选,最终从近千份作品中挑选出一百多余件作品参展,这些入选展览的一百多余幅作品,展示了海报中汉字排版的多种多样形式,不仅提供了版式创意的诸多视角,也深刻探究了汉字排版的无尽潜力,那些在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表达上具备各自探索与创新的作品,更能吸引评委的注意。有些创作在画面布局上别出心裁,层次安排清晰可见,另一些则构建了别具一格的感官体验,还有的创作借助图文对照制造了震撼的感官冲击,更有的将外在形态与内在意涵完美融合,精准传递了核心思想。中方策展人许力对此加以归纳。
李辉周,“自由之形”,中国
汉字组合存在无数种可能性,这体现了对信息传播途径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支持各种新颖的呈现手法,这种可能性既包含横向的延展幅度,也涉及纵向的钻研层次,在横向层面,将文字与图形、文字布局空间、文字与其他成分的搭配方式作为创意表现的载体,在纵向层面,每一种组合布局形式同样具备可供深入研究和尝试的无尽空间。”策展人许力在提到本次展览时说道。
劳拉·诺加德·亨里克森,“合奏国歌”,丹麦
谷润雪,“世界传承海报”,中国
海报制作中,文字布局极为关键,字体自带表现力,海报文字都是精炼表达。因此,文字排布设计可能直接影响作品成败。仅含文字的海报,文字辨识度和可见度非常重要。许多设计师借助文字的形态特征,创作图形化文字设计。例如中国设计师尹忠军设计第四届深圳国际海报节主视觉海报时,对“海报”二字做了夸张处理,画面中心留出类似海报的空白区域,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同时契合了海报这种艺术形式给人的直观感受和想象余地。谷润雪来自南京,在创作“世界传承海报”时,她采用了拼接世界各种文字的手法,包括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以及玛雅文字。这些历经漫长岁月而流传下来的文字,在海报中被精心安排了疏密有致的布局。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文字,领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及其传承历程。除了直接运用文字本身,对于汉字而言,书法艺术中的笔画弧线同样能为设计师提供创作灵感。黄慎作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其书法作品注重笔法特点,常融入曲线元素,这种风格启发了设计师王金磊,在制作“青青园中葵”海报时借鉴了黄慎的笔触设计,这幅海报是对古代艺术的一种致敬,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呈现了东方线条艺术之美,富有鲜明的韵律感和旺盛的活力,王金磊这样说明。
里克·汉森,“想象”,丹麦
对于此次展览,也有不少设计师为此专门设计了新的作品。丹麦设计师劳拉·诺加德·亨里克森的某件作品名为“合奏国歌”,该作品将中国的国歌与丹麦的国歌分别以汉字和丹麦语的形式展示在海报上,呈现出了规律的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使观众能够立刻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即通过中丹文字来阐释中丹海报展的主题,强调文字排版的重要性。
汤俊鑫,“我们共同的家”,中国
海报除了以字体为设计核心的款式外,其他设计需要思考图文布局,确定文字与图像的间距和比例,分析文字图像色彩间的联系,明确文字排列的方向,这些问题都是设计师在构思时必须面对的挑战。设计师李辉周创作的海报作品《自由之形》,运用文字和色彩的调整,以及动态色块的组合、堆叠、映衬等手法,展现了形态视觉表达的多重含义和抽象特质,由此揭示了当代视觉传播设计中突破常规与探索所蕴含的蓬勃生机。丹麦策展人里克·汉森此次呈现的作品《想象》,仅以黑白色调来构思海报整体。她把海报里的各种文字资料,安插在由无数圆形便利贴堆砌成的类似迷宫的图案里面,那些便利贴排布得如同迷宫一般。白色象征空白,和黑色背景以及带有清晰文字信息的内容形成对照,使观众在如同迷宫中摸索时,最终找到出口,产生豁然开朗的感受。中国设计师汤俊鑫的“我们共同的家”作品,在图文并茂的海报上,重新探讨了人、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植物对城市生活至关重要。城市是我们的家园。城市里的植物也视城市为它们的栖息地。我们共享一个家园。我们应当守护这些绿色的同伴。这是汤俊鑫的看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