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多地推动公务政务 PPT 三减,卸下形式主义枷锁?
据相关报道,浙江省内多个地区正在积极倡导在公务和政务活动中对PPT演示文稿以及视频资料实施“减少数量、降低费用、减轻负担”的措施。
近期,某些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会议与报告频繁要求制作PPT,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其华丽与炫目。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提高了展示质量,实则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服务民众的精力束缚在屏幕上的精细打磨之中,本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提倡PPT“三减”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形式主义的束缚。
PPT理应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得力助手,它能够借助图表将繁复的问题直观展示,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在汇报重大工程或展示数据时,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表述不清,从而减少会议的时长。这种便利源于技术的进步,其目的是为了使沟通更加精确,决策更加高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PPT往往演变成了负担。无论是年终总结还是日常会议,PPT似乎已经成为了公务活动的“标配”。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容的扎实程度,反而将排版和动画的精美度作为了关注的焦点。因此,基层干部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设计,甚至将制作任务外包出去。有时,仅仅是一次3分钟的汇报,成本就高达上千元。汇报者对翻页的“流畅性”深陷其中,而考核者则关注于视觉上的“冲击力”,原本只需几分钟就能阐述清楚的内容,却被拉长至数小时的“屏幕秀”,原本的工具价值因而被架空。
探究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某些部门存在政绩观上的偏差,他们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努力工作,反而擅长在总结报告上“夸大其词、粉饰太平”,借助PPT的华丽外表来掩盖实际成果;其次,考核机制存在缺陷,某些工作评估过于简化,几乎等同于对材料的审查,而评估绩效时又过分依赖视觉效果,使得PPT的“高端大气”成为了赢得认可的重要手段。
遏制PPT的过度使用,核心在于完善相关制度,以保证其工具属性得到正确发挥。首先,需对PPT的使用范围进行严格划分,对复杂数据处理、重大项目管理等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明确,坚决杜绝“只要有会议就必须使用PPT”的现象。其次,需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将关注点从“材料堆积”转变为“问题解决”,从“汇报时长”转变为“群众反馈”,降低形式主义因素的比重。唯有让官员摆脱束缚,专心致志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民众,方为抵制形式主义的根本之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张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