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排行榜!2014年最受欢迎的35款字体素材打包下载:助力中文圈排版,突破语言障蔽?

时间:2025-07-29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6评论:0

本文起初以英文形式在Medium平台发布,旨在为那些在中文地区进行Web和App等内容的本地化工作的外国朋友们,提供一份关于文字排版的优质参考。受到吴逸文、许翰文等设计界同仁的敦促,本文被重新用中文撰写,去除了部分对外交流的措辞,并补充了一些额外内容,期望对中文用户群体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新兴崛起的字体集合中,有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字体:《字体排行榜!2014年度最受青睐的35款字体资源,现已集结打包,免费下载》。

东亚在全球化的网络服务领域,在进入时需跨越数道障碍,首要的便是语言上的隔阂(紧接着便是我国著名的防火墙)。中文、日文、韩文各自拥有独特的排版规范,在W3C的参考资料里,日文排版的相关文件内容最为详尽,但篇幅过长,几乎难以完整阅读;而韩国谚文的排版需求则恰到好处。至于中文,我目前正着手编写相关草稿。

在动笔之前,我首先梳理了十条易于遵循的准则,以便作为优化中文排版效果的参考依据。

编者注:序号文末有注释。

一、注意标点的不同

不论你是否安装了额外的字体,在各个操作系统中,可供使用的汉字字体种类繁多,包括简体字、繁体字以及日文字体。得益于Unicode早期对中日韩越表意文字的统一规划,这些字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然而,问题在于日文、繁体中文以及简体中文的字形存在差异,而且每种字型仅能生成对应语言中常用的汉字,这就常常导致出现缺字现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使用其他字型,从而使得文本中的字型变得不统一,进而影响阅读体验。因此,从源头选择正确的字型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要如何判断简体与繁体的字型呢?

只需输入全角逗号和句号,按照所需字体进行设置,若这两个符号居中,则显示为繁体中文;若如同日文般降至左下角,则表明是简体中文。若需更细致地区分简体中文与日文字体,可以尝试输入日文中不存在的汉字,比如“启”(U+555F),若显示不正常,则可判断为日文字体。

最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4,中文原则上都使用全角标点。

繁体与简体标点的位置不同

有朋友来信对这一段文字的描述提出了疑问。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仅是作为区分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一个简单参考。实际上,繁体字并不一定要采用置中形式的标点符号。

二、使用正确的系统字型

更深入一步,你可以在应用软件的地区化设置或CSS样式中设定合适的系统字体。我常常发现,众多产品在地区化处理上仅限于日文,比如仅采用OS X与iOS系统中的Hiragino Mincho字体作为正文,这样的做法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角」字简繁之间有字形差

以下是OS X、iOS、Windows及Android平台上的中文字体,确保您能准确选择。其中部分字体仅预装于最新版系统6中,而在iOS应用程序中,您可能需要额外操作,才能从Apple处下载并使用这些字体。

各操作系统中文系统字型列表

对于Android系统而言,Droid Sans Fallback字体在中日韩文的表现并不理想。若要实现更佳的排版效果,推荐使用开源的「思源黑体」。然而,下载包含汉字的字形需要耗费较多时间,除非事先进行Subset操作以减轻负担。您可以选择运用某些支持动态子集的在线字体服务,亦或是索性将Android系统抛诸脑后(唉!)。

在HTML 5规范中,可以通过设置lang属性来定义网页的语言,其中中文对应的代码是zh。过去,我们通常使用zh-hant和zh-hans来区分简体和繁体中文。然而,我更倾向于采用zh-TW、zh-CN、zh-HK这样的地区代码来进一步细化。尽管目前这些代码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但考虑到香港粤语文字未来可能会从繁体中文中独立出来,使用地区描述在将来可能会有所帮助,同时也能保持与现有标准的兼容性。

三、适当的行距

行距固然重要,但字的大小同样不容忽视。遗憾的是,我无法确切地告知您字的大小应设定为多少才适宜,因为当前的屏幕尺寸与DPI值差异显著。然而,在排版中文时,绝不能照搬英文的排版方法。在活版印刷时代,内文排版常用的字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五号字,相当于10.5pt(3.7mm);另一种是新五号,则是9pt(3.18mm)。对于7号内文,其字体大小最好不低于9pt。这里请以适当的大小自行计算,毕竟屏幕与书籍是不同的。

然而,行距应当遵循一定的数值规范,通常情况下,中文文本的行距多在1.5至2em这一范围内,一般只需明确指出:

p {line-height: 1.7em;}

就能得到适当的行距。

四、对齐是万灵丹

传统中文活版印刷图样展示了我国古老的活字印刷技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关键的中文排版法则:所有构成要素均呈正方形。

自二十世纪起引入标点符号,进入桌面排版时代后,众多排版软件普遍采纳了源自日本的“禁则处理”原则——即避免在行首行尾添加标点;同时,随着与西方文字混合排版的情况日益增多,实现横平竖直的基本对齐变得愈发困难。尽管如此,段落的首尾对齐仍是必须遵守的规则。正因如此,对齐对于电子书和长篇文章的制作显得尤为关键。

你可以使用以下CSS:

p { text-align: justify; 
    text-justify: ideographic;}

这能让中文排版瞬间变得美观许多。

五、没有斜体

在中文的书写与印刷历史长河中,未曾出现过所谓的“斜体”。所谓的“italic”在拉丁文字中主要指的是“手写体”,而在我国传统书法中,手写体即书法字,这与“Cursive”的概念更为接近。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它们都应归属于这一类别。

于右任的草书在数字时代被硬性引入,中文才逐渐出现了斜体字,这种斜体字被称为oblique,即强制转换成斜体。然而,这种方法并不恰当。在HTML中,众多标签默认会将文字强制转为斜体,若遇到此类情况,便需借助CSS进行修正。

em { font-style: normal; }

在使用突出某个字词的情况下,你应采用加粗、转为黑体、加下划线或使用点状标记的方式,然而,绝不能采用斜体字的形式。

六、段落区隔

段落区隔对于中文而言相当重要,有着两种方法:

1. 如书的呈现

中文印刷书籍中,段落之间通常不添加空行或间隔以区分,除非有特定目的。若非如此,则通过两个全角空格(在杂志等窄栏中则为一个)进行缩进,以形成段落分隔。在分页的情况下,段落分隔在换页时亦能清晰辨识。CSS的编写方式为:

p { margin: 0; 
    text-indent: 2em;}

日本电子书行业普遍采用全角空格(U+3000,表意文字空格)来替换text-indent属性。这样做既能在各种环境下保持一致的显示效果,又能实现更合适的对齐。即便在遇到如Safari浏览器自带的阅读器等工具时,即便CSS属性被覆盖,缩进也不会消失,这种做法能够持续保持。

2. 如网页的呈现

中文排版设计_中文Web排版最佳实践_中文App字体选择指南

然而,人们在浏览网页时阅读速度较快,若页面布局过于紧凑,如同书籍版面,字迹排列会显得过于密集,从而造成视觉上的压力。为此,通常我们会通过设置margin-after(或margin-bottom)来增加行间距,以此进行区分。

p { margin-after: 0.5em;}

段落之间的空白程度并无统一标准,然而,普遍认为0.5至1em的空白区间较为适宜,过多的空白则不宜添加。

七、楷体更像书

通常在中文书籍的内文中,我们惯用带有装饰性的字体,如明体或宋体。尽管无装饰字体显得更为时尚,但在纸质书籍的印刷领域,这样的字体却并不常见。

传统印刷书使用楷体的状况

在《叶嘉莹作品集》中,我们常看到,诸如摘要、摘句、引言、对话、独白、诗词等元素,在一般中文印刷书中,往往采用楷体字来呈现。因此,若想使文章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印刷书籍,选用楷体字体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啦,使用黑体也是能令人接受的。

八、避头点 v.s. Break-all

对齐(Justification)这一数字方法旨在使文章符合中文排版规范,然而,这种方法并非总是能达到完美效果。其中存在一个易于复现的问题:

对齐拉宽字距

Break-all强制对齐

1.在杂志排版的窄栏,或者手机屏幕上;

2.在中文字中有着一个或多个长的拉丁字;

3.使用对齐。

观察后会发现,呈现出的形态与图中所示一致,字符间的间隔被强制拉宽,有时甚至超过了单个字符的宽度。这种现象不仅在浏览器中存在,在桌面排版软件中也同样明显。

有个简单的处理方法,只要加上:

p { word-break: break-all; }

这种做法能够带来诸多改善。然而,它却会导致西方文字被迫截断,显得不够理想。此外,它还会忽视避头点规范,使得逗号和句号出现在行首,虽然繁体中文可以容忍这种情况,但简体中文则不能采用这种方式。

为何如此规定?这是因为简体中文的标点符号,和日文中的标点一样,通常置于左下角,一旦出现在行首,看上去会显得格外突兀。然而,繁体中文的标点符号位于中央,则相对较为合适。

九、注意字距

在处理中文文章的正文内容时,无需对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尽管某些香港网站会在文章中增加字距,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设置适当的行距对于读者辨别文字走向至关重要。若在文字间添加间距,便需相应扩大行距,否则文章将变得难以阅读。纵然不必将字距拉得过大,但为了确保阅读的流畅性,仍需将字间距维持在零。务必牢记:

不要调整内文的字距,但标题可以变动。12

十、繁转简没问题,简转繁不ok

这是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常用的字汇对照表。尽管简体和繁体在许多字的编码上存在差异,但大部分转换工具都能通过此对照表轻松实现字形的转换匹配。

然而,问题随之而生,尤其是表格中存在的267个一字多义的字。在转换过程中,若不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便可能遭遇诸多难题,例如:

所以,简转繁,不校不行。13

这就是一种基础的排版技巧,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就能使文章变得便于阅读,不妨尝试一下。

关于中文与拉丁文字混排时的间距问题,文章中并未进行详细阐述。目前,在技术层面,尚无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这一问题有待未来进一步探讨。

在1990年之初,当ISO 10646标准开始规划阶段,由于采用了16位的编码机制,因此仅能提供65,536个码位。这一限制显然不足以包含所有的汉字。因此,在第一版中,为了确保中、日、韩三种语言中相似的汉字不会因为地区字型差异而分开,它们被分配到了相同的码位。随着标准的不断扩展,这些汉字码位才逐步实现了分离。

鉴于字形与字型在口语交流中常常被混淆,我提出一个建议,即把用来描述字形特征、笔画构造的术语「Glyph」更名为「字貌」。

日文在制作汉字时主要依据印刷需求,采用Adobe Japan 1至6系列;繁体中文通常以BIG 5码为基准,部分内容则会扩展至Unicode 3.0标准,其中包含CJK Ext-A等,整体字数大约有三万字左右。

某些论文或技术文章中常包含英文段落,为了保持标点符号的一致性,作者会普遍采用半角标点。在中文印刷书籍的早期,标点符号的使用非常密集,甚至分布在内文行侧,仿佛古代的句读标记。然而,在新青年杂志于1919年提出使用新式标点的倡议时,标点符号的放置方式就已经转变为居中。与此同时,也有作家主张保留中文句读的传统,类似于日文那样,直排并置于文本旁侧,这一观点的提出者便是李敖。这些论点主要涉及的是直排书中标点的使用方式。然而,在横排书写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将标点置于下方,但印刷时却习惯将其放在中央。至于内容应采用哪种标点,我认为应由设计者自主选择。在CSS中,可以通过@font-face的unicode-range属性来指定使用不同字体的标点。我认为,文章中标点的布局应当保持统一,若一段位于左下角,另一段居中放置,则会显得格外突兀。以微软的正黑体为例,它是在Windows Vista系统之后才被引入的;同样,宋体的繁体版也是在OS X Maverick系统推出之后才可供使用。

早期出版物多采用五号字体,然而随着报纸的普及,这一趋势逐渐演变为采用新五号字体。目前市面上印刷的书籍中五号字已不多见,然而9pt的新五号字体实在过于细小,难以阅读。在数字阅读环境中,我建议适当增大字体,以免读者感到阅读困难。在日本,人们曾就如何将italic字体的定义应用于汉字进行过讨论。他们主张将明朝体(亦称中文中的宋明体)的斜体视为仿宋体(即中文的仿宋字体),并且可以通过@font-face属性来实现这一效果。然而,大多数系统并未内置仿宋体,因此需要额外添加。不过,在设置时请注意,避免同时使用两个全角空格和text-indent属性,因为这会导致段落首行后退四个字,这显然是过度的!

在撰写过程中,还需留意,作者有时会自行插入空白行以区分段落,然而在正式发表时,这些空白行将被转换成

段落中的换行标签是不必要的。我坚信这一观点将引发广泛的讨论。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在纸质书籍的领域,正文内容应采用明体或宋体字体。在数字时代,中文的使用并不顺畅,过去二三十年间,我们面临了屏幕质量、图像渲染技术以及字体设计等方面的挑战。加之汉字数量庞大,能找到合适的字体已属不易。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新细明体不够美观,标楷体则显得过于刻板。行动装置的加入使得黑体成为唯一选择,这导致黑体在数字领域中过度使用。在我看来,随着当前环境的成熟,我们应当回归传统,重新尝试使用明体或宋体进行排版实践或实验。在英文排版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Kerning”,而在日语中,对应的词汇是“文字诘め”,然而,中文中却缺乏一个恰当的对应术语。虽然中文手写时字与字之间并不完全对齐,但在印刷领域,这种对齐却是常态。我个人觉得,截至目前,中文排版无需进行字距上的调整,然而在平面设计、标语制作以及标题设计等方面,则可以任由设计师发挥创意。

这段内容主要是面向外国朋友的。不过,有朋友推荐了一款开源的中文转换工具,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目前,在技术上还没有找到文字间距的最佳解决方案,尽管Unicode定义了多种不同宽度的空白字符,但并非所有字体都支持这些宽度,因此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另外,通过使用JavaScript等自动添加空白,或者在撰写文章时手动添加空白,同样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目前CSS Text Level 4的text-spacing属性中,有一个ideographic-alpha属性,其作用是添加1/4em的空白。然而,1/4em的空白是日文在活字印刷时代就沿用的标准,对于中文来说,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虑。不过,无论如何,这一改动要真正实施,还需要一段时日。至少,我个人并不推荐大家手动添加这种空白。

【优设字体教程人气榜】

人气最高的字体设计系列合集!

《平面排版时,教你突出中文美感的几种方法》

《平面排版时,教你突出中文美感的几种方法第二集(基础篇)》

超实用的创意字体设计方法!

《推荐:17种设计字体的创意方法》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