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排版具体要求:印刷文字的字体与字号规定有哪些?
报纸在排版时对印刷文字的字体和字号有明确规定,其中字体指的是字的不同形态,亦有人将其称为笔画的姿态。常见的汉字基本字体包括宋体、仿宋体、楷体和黑体。除了这四种基本字体,字处理软件还提供了众多其他印刷文字的字体和字号选项。常见的汉字基本字体包括宋体、仿宋体、楷体以及黑体。除此之外,字处理软件还提供了众多印刷字体供用户选择,例如书宋体、报宋体、隶书体、美黑体、广告体以及行草体等。在字号规格方面,印刷文字的大小有所差异,而在字处理软件中,汉字字形大小的测量通常遵循印刷行业通用的号数制、点数制和级数制。尺寸规格以正方形的汉字为准,对于长或扁的变形字,则要用
汉字的尺寸参数分为双向,采用编号体系。汉字的尺寸被划分为七个等级,依次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和七号。在这七个等级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若干字号,并称之为小几号字,例如小四号、小五号等。通常情况下,字号数值越大,所对应的字体尺寸就越小。号数制操作简便,只需选定相应字号,无需考虑字形的具体尺寸,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字的大小受号数所限,有时无法满足需求,大号字难以用号数表示;此外,号数无法直接反映字形的真实尺寸;且字号间缺乏固定的倍数关系,换算起来较为繁琐。尽管存在这些不足,号数制依然是目前最普遍的字形规格表示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铅字的标准尺寸与常规字处理软件输出的文字大小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字体放大缩小的计算处理。在国际上,点数制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印刷字体尺寸计量方式。
这里的“点”并非指计算机字形的点阵,而是指传统测量字号的单位,源自英文“Point”的音译,通常用小写字母“p”来表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磅”。其换算比例具体为:一点等于0.35146毫米,而0.35毫米则等于一英寸的72点。在文字处理软件中,点数单位和号数单位共同使用,彼此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换算比率,相关信息可从表格4.1.3中查阅获取。在汉字处理过程中,计算机能够实现字体的自由缩放,且对于某些较大的字体,即便是有限的号数制也无法准确计量。因此,点数制因其计量单位更细小,更适用于字处理系统对字体形态的精确测量。级数制则是一种传统的字形计量方式,它主要应用于手动照排机。在这种机器中,字形大小的调整是通过控制镜头的齿轮来实现的,每当齿轮转动一个齿,就代表一个级别,且规定每个级别等于0.25毫米,而1毫米等于4个级别。
4、等同于4级。众多电子排版软件在字体尺寸方面也采纳了分级制度。我国针对分级制度设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具体为GB3959-83。表格4.1.3展示了制式换算、数制换算以及分级制换算之间的相互关系。表4.1.3详细展示了各类印刷字号、磅数及其对应的级数(近似值),单位为毫米。具体如下:七号字,磅数为5.25,级数为8,主要用于排角标;小六号字,磅数为7.78,级数为10,适用于排角标和注文;六号字,磅数为7.87,级数为11,常用于角注和版权注文;小五号字,磅数为9,级数为13,多用于注文和报刊正文;五号字,磅数为10.5,级数为15,适用于书刊报纸正文;小四号字,磅数为12,级数为18,常用于标题和正文;四号字,磅数为13.75,级数为20,多用于标题和公文正文;三号字,磅数为15.75,级数为22,适用于标题和公文正文;小二号字,磅数为18,级数为24,主要用于标题;二号字,磅数为21,级数为28,亦用于标题。
5、7.35标题字号略小,24号字体,34号字号;8.5标题字号较大,27.5号字体,38号字号;9.63标题字号再小一些,36号字体,50号字号;12.6标题字号初号,42号字体,59号字号;14.7标题字号为2号。关于字体、字号及行距的选择,1)在排版过程中,选用字的基本原则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出版物的开本幅面大小来决定用字大小,通常两者成正比;其次,对于排版内容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应适当增大字号;最后,还需注意整体排版的美观与协调。文字的长度与字体的大小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我国当前的印刷出版领域,正文字体和字号的使用方式,具体可参照表4.1.4所列内容。表4.1.4中列出了正文字体字号的不同应用场景及其具体名称。对于图书,通常采用书宋(宋体)字体,字号为五号(10.5磅)或小五号(9磅)。在工具书中,书宋(宋体)字体的小五号(9磅)或六号(7.87磅)字号较为常见。至于报纸,则多使用报宋小五号(9磅)的字体。
在标题排版中,我们通常依据标题的级别层次、版面开本的大小、文章的篇幅长度以及出版物的类型和风格,来决定使用六号(7.87p)的公文仿宋、四号(13.75p)的期刊杂志书宋、细等体,以及五号(10.5p)、小五号(9p)、六号(7.87p)等字号。图书的标题字体及字号,主要依据标题的级别来决定。对于常见的大字标题,在16开版面中,可以选择小初号(36p)、一号(27.5p)或二号字(21p);在32开版面中,则可选二号字(21p)或三号字(15.8p);至于64开版面,则可选用三号字(15.8p)或四号字(14p)。图书排版中,标题
通常需要分级别进行操作,所以对于标题文字的选择,通常需依据不同级别来决定字号的大小以及字体的变换。一级标题应选用最大的字号,随后依次减小,形成由大到小的顺序。在图书的标题设计中,通常不会过分追求字体的多样化,普遍采用的是黑体、标题宋体、仿宋体以及楷体等基础字体,不同级别的标题会采用不同的字体样式。期刊杂志在处理标题方面极为重视,将标题排版视为美化版面的关键手段。标题的字体选择尤为考究,在期刊杂志的排版系统中,通常需要配备十几到几十种字体,以确保标题用字的多样性。期刊杂志的标题并无严格的分级规定,其字形通常比图书标题更为宽敞,字体选择更为丰富,字形的变化和修饰也更加多样。期刊杂志的标题排列需彰显出版物的独特风格,并与文章、栏目等内容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报纸的标题字体和字号,其选用同样至关重要。
在编排报纸时,需细致考量标题字号的选择,这需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版面的具体位置以及文章的篇幅长度来决定。同时,在字体选择上,应追求丰富性。在挑选字处理系统时,报纸编排团队特别重视字体的种类和数量,确保字体种类齐全,以免无法满足报纸编排的需求。公文标题的字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头所用字体,二是正文标题所用字体。文件的开头部分即为文件的标题,通常采用较为醒目的字体,例如宋体、黑体、隶书、美黑体或特制的手写体;而在正文的标题部分,较大的标题多选用二号宋体或黑体,而较小的标题则多采用三号黑体或宋体。公文的用词非常规范,字体种类变化较少。然而,我们必须留意,在公文中,标题的文字不应采用常规的宋体,而应选用专门的标题宋体,比如小标宋体。若不然,打印出来的版面将不够美观,标题也将无法凸显,给人一种“标题压制了正文”的感觉。此外,在正文的排版过程中,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行与行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间隔。
阅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更为适宜,这种行与行之间的空白空间被称作“行距”。在版面的正文中,行距的选择应适宜。若行距过大,版面会显得过于稀疏;而行距过小,阅读起来则会感到吃力。通常,行距的确定会依据正文字号,并据此得出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公文的行距通常为正文字的23,图书的行距则为正文字的12至23,工具书和辞书的行距为正文字的14至12,报纸的行距为正文字的14至13。一般排版的行距参数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正文的基本排列形式包括:1)文字的密排、疏排以及紧排。在传统排版中,正文分为密排(即正常排版)和疏排两种。而在电子排版领域,还新增了一种特殊的排法,即紧排。三种排列方式能带来各异的效果。其中,密排是一种常规的排列方式,指的是字与字之间没有空隙,紧密相连。在某些系统里,字与字间的间距是可以根据参数来调整设定的。
密排状态下,字符之间无间隙。而疏排则是在字符间添加了等距的空间。这种排版方式常应用于专为儿童设计的读物、小学教材等特定场合。在电子排版技术中,通过设定字间距的参数,可以轻松实现文字的疏排效果。相对的,紧排则是使字符间的排列略微重叠,这是电子排版独有的功能。不过,紧排可能会导致字符笔画相互连接。此类排版方式并不常见,主要应用于报纸杂志的排版,尤其在正文内容不足,需进行“挤版”处理,或是为了使外文字符看起来不过于稀疏而进行的特殊排版。此外,在印刷品排版中,存在横排和竖排两种形式,其中竖排又称直排。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版物普遍采用竖排方式,而横排则是后来从国外引入的。在文档编辑过程中,横排与竖排的排列形式虽有所区别,但两者之间的转换却极为简便,通常只需执行一个操作或下达一条指令,即可完成整个转换过程。
版面设计上,竖排布局与横排布局在视觉上如同坐标系顺时针旋转了90度,行间距与字间距的比例也恰好相反。在竖排排版中,存在诸多与横排不同的规则,例如,文章标题通常不采用居中格式,而标点符号则需自动调整为竖排形式。这种横排转竖排的操作通常由字处理软件自动完成,用户无需过多关注。然而,对于功能不完善的系统,我们仍需留意。部分从国外引进的字处理或排版软件可能不支持竖排,或者输出的效果可能与预期不符,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在竖排文本中,若出现中西文混合排版,还需关注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排版方式。依据我国大陆的相关规定,书籍或文件应呈垂直摆放,具体表现为“头部朝向右侧,脚部朝向左侧”,与此同时,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存在水平放置的惯例。此外,文字排列方式还包括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以及满版横排等多种形式。
文字需左对齐排列,若需转至下一行,即回行,需区分换行与换段:换行时,文字回行后应紧贴左边起始处;而换段时,文字回行后则需在左边空出两个字的距离进行排版,此称为“缩头排”。在西方的排版中,换段的方式更为丰富,有的会缩进一个或两个字符进行排版,还有的换段后空出一行再进行顶格排版。此外,字行的排列方式还包括右对齐、居中以及填满整个版面。字行应保持居中排列。文字排列需置于同一行正中央,此做法被称为“居中”。在排版过程中,标题以及表格中的数据通常都采用居中排列。在科技公式的排版中,居中也是一项基本准则。居中排列可分为左右居中和上下居中两种类型。文字排列需向右对齐。在特定情况下,如目录页码等,文字内容需向右对齐排列。文字需填满整个版面。“撑满”排版,亦称作“匀空”排版,其特点在于字与字之间保持等距,使得每一行文字能够填满预定的宽度,例如,每行包含四个字。
字宽为八个单位。若两行文字数量不等,需左右对齐,通常需填满排版。在电子排版中,若一行字大小不一,可采取两种对齐方式:一是基线对齐,二是中线对齐。基线对齐,即一行文字横排时,以下沿为基础线的对齐方式。通常情况下,文字会按照基线进行排列,当采用竖排格式时,基线位于字行的右侧。在排版过程中,中线是重要的对齐基准。特别是在处理数学或化学公式时,各种符号应遵循中线对齐的原则,并且整个公式的结构也应沿中线进行排列。此外,在通栏与分栏的排版中,正文文字的长度应与版心的宽度相匹配,这种排版方式被称为“通栏”。而分栏排版则是将版面划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例如双栏或多栏。分栏设置旨在提升阅读体验、增添版面多样性或减少版面占用,这种布局方式在报纸、杂志以及各类工具书中相当普遍。
在编排文字时,需注意字体的排列方式。进行分栏时,各栏之间应留出一定的空隙,这被称为“栏空”。在栏空位置添加一条分隔线,即“栏线”。分栏通常采用等距分栏,即栏与栏之间的宽度相等,但也存在一些不等距分栏的情况。在分栏排版过程中,务必确保各栏在结尾处能够“拉平”,避免出现行数不均的问题。完成这一编排步骤后,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即可保存文档并打印出令人愉悦的最终成果。在排版过程中,需注意字体选择,不宜采用常规的宋体,而应选用如小标宋体等标题宋体,以确保版面美观,标题醒目,避免出现“题压不住文”的现象。此外,正文的排版还需考虑行距的设置,行与行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间隔,以便于阅读。若行距过大,版面会显得过于稀疏;而行距过小,阅读起来则会感到困难。行距一般是根据正文字号来选定
根据所收集的经验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公文中的行距通常为正文字的23倍,图书则为122倍,工具书和辞书为141倍,而报纸则为141倍。这些行距参数通常被选用于一般排版。此外,正文的基本排列形式包括密排(即正常排版)、疏排以及紧排三种,这些形式在传统排版中均有应用。在电子排版领域,引入了一种新颖的排版方式——紧排。这三种排版方式各具特色。常规的排版方式称为密排,其特点是字符之间没有空隙,紧密相连。在某些系统中,字符间的间距可以由参数来调整,而在密排模式下,字符间距被设置为零。相对的,疏排则是在字符之间设置了一定的均匀间隔。疏排常被应用于儿童读物、小学教材等特定类型的排版中。在电子排版过程中,通过设定字间距的参数,便能够轻松地调整文字的间距,从而实现文字的疏散排列。而紧排则是指将文字的间距缩小,使文字更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
字与字之间在排列上略有交错,这是电子排版所特有的功能。若字距过近,可能会导致笔画相连。通常情况下,这种排版方式并不常见,仅在报纸杂志的排版中,当正文部分剩余的文字不足以填满版面时,或者为了使外文字符看起来不那么稀疏而进行特殊处理时,才会采用。此外,印刷品的排版方式有横排和竖排之分,其中竖排也被称为直排。我国古籍均沿袭了竖向排版的传统,而横向排版则是后来借鉴自国外。在文字处理过程中,横排和竖排的区别仅在于排列顺序的不同,二者之间的转换十分便捷,通常只需一个操作或指令便能完成全部或局部的竖排调整。从版面布局来看,竖排与横排间的转换如同坐标系顺时针旋转了90度,而行间距与字间距的位置关系则恰好颠倒。在竖排排版中,存在众多独特的规则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方式,这些与横排时的做法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当文章采用竖式排列时,标点符号的摆放位置和书写顺序都会有所改变。
题目通常不置于中央位置,而标点符号则应自动转变为竖向排列。此类横转竖的转换通常由文字处理软件自动完成,用户无需过多关注。然而,对于功能较为有限的系统,仍需留意进行核实。部分从国外引进的文字处理或排版软件可能不支持竖排功能,或者输出的竖排结果可能不符合预期,使用时需特别留意。在竖排文本中,若出现中西方文字混合排列,需遵循我国大陆的排版规范,即字母和数字应竖放,头部朝右,脚部朝左。而在我国港台地区,则存在横放形式的排列。此外,无论是左齐、居中、右齐还是撑满横排文字,均需保持左边对齐。文字在页面中换至下一行,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换行,文字在回行后会紧贴左边边缘排列;另一种是换段,文字在回行后会在左边空出两个字的距离,这种排列方式也被称为“缩头排”。而在西文排版中,换段的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
排版方式各异,有的缩进一两个字符,有的在换段后空出一行再进行顶格排列。此外,字行的排列方式还包括右对齐、居中以及充满整行。字行居中,即字行位于一行的正中央,这种排版方式常用于标题和表格数据的展示。在科技公式的排版中,居中也是遵循的基本原则。居中又分为左右居中和上下居中两种形式。字行右齐,即字行排列在行的最右侧边缘。在排版过程中,文字内容有时需向右对齐,这种对齐方式被称为“右齐”,例如在目录中页码的排列。此时,字行会进行“撑满”处理,即所谓的“匀空排”,即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均匀增加,使得字行能够填满指定的宽度,比如原本4个字的宽度扩展至8个字。当两行文字数量不等且需要左右对齐时,通常就需要采用这种撑满排的方式。中线对齐排列(中线对齐)两种方式。在电子排版过程中,当不同大小的文字被排列在同一行时,它们可以采用下线对齐的排列方式,即基线对齐,也可以选择中线对齐的排列方式。
19、存在两种中线对齐的排列方式。首先,是基线对齐,这里的“基线”指的是一行文字横着排列时底部的基础线条。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字是沿着基线进行排列的;而当文字竖着排列时,基线则位于字行的右侧。其次,是中线对齐,这在排列数学或化学公式时尤为重要,各种符号应沿中线对齐,整个公式的结构也应遵循中线进行排列。另外,在通栏与分栏排版中,正文文字的行长应与版心的宽度相匹配,这种情况被称为“通栏”。将版面划分为两个或更多区域(如双栏或多栏)的行为被称为分栏。这种设计的初衷在于提升阅读体验、增加版面的多样性或有效利用空间。分栏在报纸、杂志和工具书中是一种常见的排版方式。在分栏的过程中,相邻栏之间需要留出一定的空白,这部分空白被称为“栏空”。在栏空位置添加一条分隔线,即“栏线”。大多数分栏采用等距排列,即各栏之间的宽度相同,但也有部分分栏采用不等距排列。分栏排时,应力
在完成编排后,需确保各栏内容“拉平”,以免结束时有栏目的行数出现差异。若无特别需求,此时便可以保存并打印出令人愉悦的文档。请注意,文档中不宜使用常规的宋体字,而应选用标题宋体,如小标宋体,否则排版将不够美观,标题也会显得不够突出,从而产生“标题压不住正文”的感觉。行与行之间的空白空间被称为“行距”,这是正文排版中确保阅读舒适性的关键要素。在版面的正文中,行距的选择至关重要。若行距过大,版面会显得过于稀疏;反之,行距过小则会给阅读带来不便。通常,行距的确定会参照正文字号,并据此得出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公文文档的行间距通常为正文字的23倍,图书的行间距则为正文字的12倍,而工具书和辞书的行间距为正文字的14倍,报纸的行间距则为正文字的14倍至13倍之间,一般排版所采用的行距参数均在此范围内。
在所选范围内进行挑选。正文排版的基本样式包括:文字的密集排列、稀疏排列以及紧凑排列。在传统排版中,正文排列分为密集(即常规排列)和稀疏两种形式。而在电子排版领域,则额外引入了一种独特的排列方式——紧凑排列。这三种排列方式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密集排列即常规排列,指的是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紧密相连。在某些排版系统中,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参数进行设定,在密集排列的情况下,字间距被设定为零。疏排指的是文字间保持一致的空隙,这种排版方式常应用于儿童书籍、小学教材等特定类型的出版物。电子排版软件中,通过调整字间距的设置,便能轻松实现疏排效果。与之相对的是紧排,即字与字之间略微重叠的排版方式,这是电子排版独有的功能。不过,紧排可能会导致相邻文字的笔画相互连接。通常此排列方式并不常见,仅在报纸杂志的排版过程中,当正文内容不足,无法填满版面时,才会采取“压缩排版”的方式。
对于排版中显得过于稀疏的外文字符,需进行特殊处理。横排与竖排的排版方式在印刷品中有所区别,其中竖排亦称作直排。在我国历史上,出版物普遍采用竖排排版,而横排则是后来借鉴自外国的。在字处理过程中,横排和竖排的转换十分便捷,通常只需一个操作或命令,即可完成全部或局部的竖排转换。在版面设计上,竖排文本与横排文本的关系相当于坐标系顺时针旋转了90度,且行距与字距的位置恰好颠倒。当采用竖排排版时,存在众多独特的排版规则和标点符号使用方法,与横排有所区别。例如,竖排文章的标题通常不采用居中对齐,且标点符号需自动调整为竖排形式。这种横排转竖排的转换通常由字处理软件自动完成,用户无需过多关注。然而,对于功能较为简陋的系统,用户仍需留意并检查相关设置。一些由国外引进的字处理软件或者
排版软件通常不兼容竖向排版,或者输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使用时需留意。在竖排文本中若涉及中西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需特别注意其排列方式。根据我国大陆的规范,文字应竖放,即“头朝右、脚朝左”,而我国港台地区则存在横排的排版形式。此外,无论是左齐、居中、右齐还是撑满横排,字行的排列都应保持左边对齐。文字在下一行继续(亦称作回行),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换行,文字回行后会靠左端对齐;另一种是换段,文字回行后会在左边空出两个字的距离。在西方的排版中,换段的形式较为丰富,有的会缩进一个或两个字符进行排版,还有的换段后会空出一行再进行顶格排版。除此之外,字行的排列方式还包括右对齐、居中对齐以及撑满整行。字行通常采用居中对齐的方式。字行排在一行的中央位置,叫“居中”。排版中的标
表格中的数据通常都采取居中排列的方式。在科技公式的排版过程中,居中排列同样被视为一个基本准则。居中排列可分为左右居中和上下居中两种形式。文字行末保持整齐对齐。在特定情况下,文字内容可能需要向右对齐排列,这种排列方式被称为“右齐”,例如目录中的页码等。此外,还有“撑满”排列,也称作“匀空排列”,即字与字之间保持均匀的间距,使得文字行能够填满指定的宽度,比如四个字占据八个字的空间宽度。在电子排版中,当大小不一的文字排列在同一行时,可采用两种对齐方式:一种是下线对齐,即基线对齐;另一种是中线对齐。基线对齐指的是一行文字横排时,其下沿的基础线。通常情况下,文字是沿着基线竖排的,此时基线位于字行的右侧。而中线对齐则是指文字按照中线的位置对齐。在编排数学或化学公式时,符号需沿中线对齐,整体布局亦应遵循中线进行。此外,在通栏与分栏排版中,正文文字的长度应与版心宽度一致,这种排版方式被称为“通栏”。而分栏则是指将版面划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称为双栏,多于两个部分则称为多栏。设置分栏旨在提升阅读体验、增添版面多样性或减少版面占用。这种布局方式在报纸、杂志和工具书中颇为常见。在分栏布局中,相邻栏之间需留出一定字数的空隙,称之为“栏空”。栏空区域通常会用一条分隔线来标识,这条线被称为“栏线”。分栏通常采用等距分栏,即各栏之间的宽度相同,但也存在一些采用不等距分栏的情况。在排版过程中,应努力确保各栏在结尾处行数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不均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