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现赞美墙引热议!学生赞父母、老师、银杏及所有人
图示:对高一(3)班及图书馆进行试点,展示赞美墙,采访对象提供图片(以下图片同此)。
我想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他们每次都会为我这个寄宿在外的人带来礼物,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我要向姜老师表达敬意,尽管我对数学一窍不通,然而姜老师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
我对我的班主任充满敬意,他始终能够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思想,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我赞美学校的银杏树,真的好!好!看!”
我要向在座的每一位表达敬意,我们每个人都曾遭遇过困境,然而我们均勇敢地度过了难关,坚定地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漫步在校园中,若偶遇一堵洋溢着赞誉之词的墙面,你是否会感到温馨?这源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一(3)班的三位女生——何陈迹、何沈琳、谭惠予的创意。经过在班级及校图书馆的小规模尝试,她们的提议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并即将在通往食堂的教学楼必经之路上,矗立起一面校园“赞美墙”。
图说:赞美墙
校园内美丽身影随处可见,然而,探寻与体会美的存在是我们的责任,而创造美的崭新形态更是我们的使命。南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美育教师范依琳指出,“赞美墙”这一创意起源于该校美育社举办的一场名为“美在何方”的主题活动。除了对墙体进行赞誉,同学们从“美化校园空间”、“优化学习系统”、“提升人文交流品质”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十余种创新方案,并展开了激烈的比拼。在高中生的引领下,一场校园的细微变革正悄无声息地拉开序幕。
让赞美成为能量源泉
自幼,我与母亲便有一项独特的约定,那就是每晚睡前那两分钟的赞美时光。母亲总是不遗余力地夸赞我,哪怕只是吃饭稍微快了些这样的小细节。身为“惠风和畅”小组的组长,何陈迹表示,这段童年的记忆为她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在去年的疫情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母亲留在了崇明,我们只能通过视频进行交流。母亲似乎总是选择忽略她曾经不太满意的学业成绩,转而关注她的辛勤付出,并指导她在考试前通过冥想等手段来保持心态的平和。结果,何陈迹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被南模录取。
图示:对高一(3)班及图书馆进行试点后,该校计划将此赞美墙推广至全校范围。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拍摄。
她渴望,更多的同学能够体会到赞美的神奇力量,于是与同班的好友商议,两人意见不谋而合。谭惠予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她渴望通过这次尝试,为减轻高中生们的心理负担贡献一份力量。同龄人之间总是能够相互理解,例如,有时明明想要对同学们表达鼓励和安慰的话语,但在拿起手机准备打字时,又觉得有些难以启齿。若是能够有一个匿名表达的渠道,那就再好不过了。何沈琳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面对难以启齿的话语,通过“小纸条”传达情感显得尤为有效。当她与母亲发生争执时,一张诚挚的道歉纸条便能迅速换得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同学们因比赛失利而相互指责,或是有人尚未掌握合适的高中学习方法,导致成绩未能达到预期,她便会将鼓励的话语写在纸条上,悄悄放入他们的笔袋,对他们说:“你们已经非常出色,请继续勇往直前。”通常,“疗效”甚佳。
我们将指导师生们利用便签,将“对某人的点赞”以展板形式呈现。点赞的对象可以是同窗、师长,亦或是食堂的阿姨、安保的叔叔,甚至可以是班级、社团,或是校园中的一朵花、一株草。无论篇幅长短,不论文采如何,只需真诚流露情感即可……南模的赞美墙,将是你源源不断的能量之泉!怀揣着经过多次修改的方案,姑娘们步上舞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与认可。
引导学生发现美好
范依琳指出,自1985年起,南模中学便在全市率先开设了“美育课”。该课程融合了礼仪、情感、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素养,不设高考评分标准。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发现与创造能力,助力学生塑造美好形象,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此次活动中,刚踏入校园的高一新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承担起了重任;而那些对活动感兴趣的高二学长们,则可以自愿组成团队进行报名。诸如“基因重组”、“不等式组”、“等效电组”、“莎士比亚大战汤显组”、“南模吴彦组”、“人民当家作组”等,这些充满创意的队名,让人忍俊不禁。除了“赞美墙”,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校园微更新的方案,这些方案一次次让范依琳感到惊喜。
为了将“水培蔬菜”的构想付诸实践,高一(8)班的“观澜小组”成员刘嘉豪和李彦琪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向学校提出建议。他们建议学校划出一片区域,用于种植西葫芦、南瓜等快速生长、周期较短、产量丰富且可食用部分比例较高的蔬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可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同时也能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高一(2)班的彭喆彧、沈歆博、孙啸坤在探索新校园的旅程中察觉到,校园里迷失方向的并非只有他们一人。专用教室、体育场馆、以及各科老师的办公室都散布在各个教学楼中,但校园内却鲜有明确的指示牌来指引新生。他们渴望,能够为校园打造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导览系统,以便同学们能够依照地图顺利找到目的地。
图说:同学们将各自方案张贴在校园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在学校中,是否有一隅之地可以安放我们纷飞的思绪?毕业生们是否能在南模校园中留下些许个人印记?高二(4)班的“基因重组”小组的张淑怡、孙佳煜、章司彦三人看中了叔逵楼的一间闲置房间,尽管空间有限,然而窗外绿意盎然,枝叶摇曳。她们计划对这间房间进行重新装修和设计,期望它能成为同学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歇脚之地”。她们迅速呈现了一组充满光彩与温暖的创意设计,并计划在陋室中安置一台扭蛋机。这台扭蛋机中的碎片均由学生们提供,经过志愿者的严格筛选后才会被放入。这些碎片可以是激励人心的话语、动听的歌曲、优美的诗句,亦或是精选的摘录。当同学们感到失落时,他们可以转动扭蛋寻求鼓舞;而在快乐时分,他们也可以在扭蛋中留下自己的话语,将这份爱心传递出去。她们注意到,在每个楼梯的转弯处都有一堵洁白的墙面,“若能让每一届的高三学子创作一幅涂鸦,作为献给母校的纪念,那定会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
令人翘首以盼的是,学校邀请了曾在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校友来协助同学们完善设计方案。得益于师兄师姐们的鼎力相助,那些亲手绘制的图纸即将在校园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