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初步(三)毕业季微展厅开课啦!目标、成果全解析

时间:2025-07-10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2评论:0

设计初步(三)“毕业季微展厅”

开课院系:建筑学院-基础部

授课教师名单包括:刘文豹、虞大鹏、吴晓敏、吴若虎、钟予、朱宁宁、范尔蒴以及曹量。

开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 - 2020年 4月3日

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

教学目标

作为首个建筑单体设计项目,“毕业季微展厅”承接了设计初步一、初步二阶段的训练内容。学生需熟练运用建筑制图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开始学习如何运用建筑形式语言来构建空间,以适应功能、环境、结构和个性表达等方面的需求。最终,这些成果将以建筑图纸和建筑模型的形式呈现。

同学们需掌握标准的建筑绘图技巧,并需擅长以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自身的空间构想。

设计阶段三——空间感受设计/包豪斯百年纪念展馆(一年级学生)作品

教学框架

本课程共有六周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续一周时间,期间同学们需深入理解任务书内容,对功能进行细致分析,对基地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基地模型,并展开对形式与空间的研究探讨。

第二阶段为2周,借助场地模型来深化建筑设计。

第三阶段持续三周。学生们首先进行中期作品评估,接着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调整,确保成果图纸和模型得以完善。课程结束时,学生们需公开发布自己的作品,以便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优点。

教学活动采用“课堂辅导”与“课后自学教程”相融合的方式。在每堂“课堂辅导”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自学资料,以促进他们持续深入的学习。比如,在第一阶段,自学资料主要围绕“场地调研与分析”展开;进入第二阶段,重点转向“建筑平面与剖面构思”及“建筑制图深度”的学习;而第三阶段则聚焦于“建筑表现和综合排版”的训练。通过实施课堂辅导与课后自学教程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学习成效。

课程任务书与教学过程

美院毕业季期间,校园内精心打造了一座“微展厅”,该展厅专为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活动而设。展厅的建筑面积介于120至150平方米,内部设施包括:一个70至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展示区,该区域可分可合,布局灵活;约20平方米的休息区,内设咖啡或茶水服务;约10平方米的服务区,配备服务台和洗手间;此外,还有约10平方米的辅助区域,包括临时库房和交通设施等。

基地选址在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周边,提供了A、B两个选择点。项目所占土地面积约为25平方米;建筑结构为单层,其最大高度不超5米。在规划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树木及地势高低等环境要素的协调关系。

课前准备

网络学习资源、建筑图纸绘制软件、建筑模型制作所需材料和工具。

2、借阅相关学习资料。

3、课前自学材料

《建筑设计便携手册》中收录的“基地研究参考资料”包括:对基地进行的三项调研问题、基地对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基地状况的详细目录、以图表形式记录的基地相关数据、基地与规划策略的融合、以及建筑设计中光的运用等方面内容。

《全球53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微型建筑与宏大设计精选集》——(英国)卢斯·斯拉维德著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基地调研与测绘

第一周/开题调研

1、认知基地、分析基地,绘制基地总平面图。

对任务书进行详细梳理,确保清晰界定空间的使用主体和房间的大小尺寸,并制作出功能关系的图表。

3、课后自学材料

“基于互联网的基地调研方法”

“场地总平面图与分析示意”

“设计初步三/场地分析”(案例)

“功能气泡图与场地分析示意”/《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建筑制图的注意事项”(虞大鹏教授)

基地分析示意图

第二周/设计研究

1、完成基地模型、基地分析报告。

合理规划房间布局,细致考量建筑入口、核心区域以及辅助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推敲建筑体量模型,研究建筑的尺度以及形体关系等。

4、课后自学材料

“建筑平面与剖面构思”

“设计分析与表达”/《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设计 Projekt 1981》这部捷克动画短片,其制作人名为吉利·巴塔。

建筑功能分析图与模型推敲

第三周/形态生成

1、解读经典案例,理解“好的设计”,明确设计概念。

2、制作建筑模型,推敲模型空间。

3、将建筑模型与建筑平面深度结合。

4、课后自学材料

“建筑平面与剖面”(绘图深度示范)

“2015设计初步三优秀图纸和模型”(示范)

《江南园林图录》部分样图(推荐参考)

建筑立面与剖面图深化

第四周/中期评图

1、整合初步方案,向导师组汇报与探讨。

2、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调整方案。

3、课后自学材料

“钢笔画建筑效果图”(示范)

“建筑设计平面排版”(示范)

图纸表达

第五周/深化设计

1、推敲平面细节,完善建筑功能。

2、坚持设计概念的清晰与完整。

3、检查图纸,纠正错误。

4、课后自学材料

“2015-2018学生优秀作业”(示范)

综合版面表达

建筑模型表达

第六周/评图与展览

课程最终评审阶段,同学们需全方位呈现他们的设计成果。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辩论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与设计相关的问题。

 建筑学院基础部教学 _设计初步三 微展厅建筑课程 _建筑图纸排版设计

邀请建筑领域的教育专家担任“督导”角色参与评审图纸,同时与教师队伍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评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同学们展示才华与交流心得的场所,大家在此共同提升。

网络教学要求

在上课前,需确保备齐了进行“网络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如个人电脑、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等,以及相应的软件工具,包括但不限于ZOOM云会议平台、腾讯会议软件、石墨文档编辑工具等。

2、提前准备绘图纸、绘图笔、模型材料、模型制作工具等。

3、学生准时上课打卡,参加作业讲评,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4、同学们在家绘图和制作模型,避免前往公共场所!

在每堂课开始前,学生们需借助“石墨文档”或“幻灯片”工具,上传自己的图纸以及模型的照片。

指导教师启动了“腾讯会议”、“ZOOM云会议”等在线教学平台,随后与学生们就方案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同学们利用“石墨文档”和“幻灯片”进行展示与交流,彼此激励,携手共进,共同实现进步!

“腾讯会议”或“ZOOM云会议”网络课堂

考核方式及评分要求

学生的“最终成绩”是通过将日常考勤记录、中期评图结果以及最终评图成绩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的。

具体分值比例如下:

学生的总体成绩(满分100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常考勤得分(10分)、中期作品评审得分(30分)以及最终作品评审得分(60分)。

在此过程中,对图纸、模型及口头阐述的评分标准包括:图纸、模型与口头讲解。中期与最终的评图均以此为准。

“网络课堂”在线讲座与辅导

部分参考书目

《图解思考》丨保罗·拉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一书,由德国作家迪特尔·普林茨与克劳斯·D·迈耶保克恩共同创作,并由赵巍岩翻译成中文,于2005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球53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微型建筑与宏伟设计精选集》,由英国作家卢斯·斯拉维德编著。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丨程大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丨罗杰·克拉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形态构成解析》丨田学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一书,由若弗雷·巴克撰写,并由王玮、张宝林进行翻译,出版单位包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发行于2005年。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一书,由钟训正先生撰写,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于2004年。

利用“石墨文档/幻灯片”收作业以及讲评作业

学生创作案例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李响,指导教师:范尔蒴(2019年)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吴雨晴,指导教师:虞大鹏(2019年)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贾宜霏,指导教师:虞大鹏(2019年)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刘采葭,指导教师:朱宁宁(2019年)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刘煜潇,指导教师:曹量(2019年)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张代睿,指导教师:刘文豹(2019年)

设计初步3——空间体验设计/包豪斯100年展亭(一年级)

学生:李印,指导教师:刘文豹(2019年)

任课教师感悟

“设计初步三”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同学们首次尝试的相对完整的小型建筑设计项目,它在课程体系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换言之,它不仅承接了基础训练(如空间训练、制图训练、手工训练等),而且为后续的专业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设计初步的三门课程中,必须对设计理念和表达技巧的分配进行仔细考量,目的是让同学们在确保设计较为完善的同时,还能使图纸的表述既清晰又美观,并且准确无误。此外,我同样希望同学们能保持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勤于提问、思考和绘图,经常性地提出疑问,并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

——虞大鹏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们着重指出,需对基地周围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和尊重——这直接关联到建筑构图的调整;他们不断强调,需高度重视空间的实用性和建筑的经济性——摒弃不必要的繁复设计,以简洁明了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掌握小型建筑的空间比例、结构形态、可用材料以及必要的造型技巧,同时培养他们朴素而实用的审美观念;同时,他们坚决反对为了形式而牺牲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倾向。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聚焦于某个他们热爱的领域,无论是某种材质的运用、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探索大地景观建筑的思想,还是关注雕塑的外部造型等。通过深入研究和掌握设计中的某一技能或方法,我们相信这将激发同学们对设计的持久兴趣和热情。

——吴晓敏

设计是一种展现方式。在众多方案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同学们对场地、对空间持有各自独特且清晰的见解与立场。然而,从我的视角来看,略有遗憾的是,我甚至感到某些方案显得过于“老成”。相较于此,我更期望学生们能够对建筑的“潜在性”抱有更强烈的探索欲望。然而,这仅仅是同学们学习生涯的开端,在这期间,他们应当用心去探索设计的乐趣,从模仿起步,逐步发展到超越……最终,他们将在各自独特的思想领域中达到成熟。

——吴若虎

一年级学生在“小试牛刀”的初步设计中,自课程开始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创意。在方案打磨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不仅坚守自己的原创想法,还精心领悟并融入了建筑基地、行为心理、材料构造等因素对设计的作用。在此期间,一些同学更是勇于对建筑的本质、活动空间、有机建造等潜在形态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精神实属难得。有些创意尽管稚朴,却是对现代设计原创性的探索。

——钟予

课程旨在让学生对建筑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同时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并指导他们通过解决建筑相关的问题来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设计选题特意安排,旨在让学生深入体验现代主义建筑的深层含义和范围,并结合校园的实际环境,思考现代主义建筑与中国发展历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鼓励同学们在课后广泛阅读、深入体会,在课堂上积极交流、深入思考。

——朱宁宁

“设计初步二”充当了建筑学习阶段中,理解和运用基础设计技巧与绘图工具的入门阶梯,而“设计初步三”则标志着学生在建筑设计的漫长旅程中,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独立完成了首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建筑方案。这一过程颇具价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特意指导学生去留意并体会场所的独特性、空间的氛围感、模数化的结构、材质的触感、人体适宜的尺度等各个方面;我期望学生不仅能从课程中学到如何精心打造一个微型展览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建筑设计的普遍技巧和思考模式建立起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由此,他们能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逻辑框架。观察最终的教学成果,我感到相当满意。

——范尔蒴

设计初期的三门课程虽然旨在打造一个规模不大的展示空间,但实则要求学生全面规划一座建筑,正如俗语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学们在运用现有的建筑设计知识和方法时,能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小品已是相当不易,更不用说还要思考如何营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场所氛围。众多学子出色地达成了既定任务,部分同学更是展现了个人的专长与兴趣所在,对“小设计”中所包含的深层潜力进行了深度挖掘。这一点值得赞扬!

——曹量

同学们掌握了初步的观察、感受和分析环境的方法,以及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模型来推敲建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的关系。然而,在绘图过程中,部分同学还是犯了一些小错误。这很正常,毕竟万事开头难。正如俗话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从点滴做起,扎实打好基础,这样在未来求学的道路上才能持续进步。

——刘文豹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