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观者视觉心理引导视线,设计排版遵循从大到小原则
通过运用观众视觉心理特点来引导视线流动,洞察观众倾向,并将这些特点融入设计之中,便能够有效地将设计中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设计师需掌握引导观众视线的方法,使观众聚焦于设计者期望他们关注的焦点。
自上而下移动
我们的视觉移动轨迹通常是从上至下,这一特点在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多数媒介的排版设计都遵循这一视觉顺序,引导观者的目光。通常,设计师会放大最上方的标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宣传单页为例,只有将核心商品置于上方,让观众首先注意到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继续向下阅读。
在遵循此原则进行排版时,需关注文字书写的方向性。当文字水平排列时,应从左上角开始,逐行向下移动。而若文字为垂直排列,则应从右上角起始,逐行向下,方向为从右至左。
从大到小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留意到体积较大的物体。这是因为体积较大的物体往往占据更大的视觉空间,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吸引人们的目光。据此,我们应当将需要突出的文字或图片放大处理,在版面设计中,字体或图像尺寸越大,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吸引注意力的程度,我们称之为“跳跃率”。通过反复运用这种跳跃率,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活泼。
相邻的物体
观察物体时,我们的视线往往会不自觉地转向邻近的物体。人们往往倾向于优先关注距离较近的物体。若排版不够清晰,观者的视线可能会迷失方向。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的视线,我们应将后续内容放置得更靠近一些,以便于阅读。
人们为何会在邻近物体之间进行移动?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眼睛观察某个物体时,与其相邻的物体已纳入视线范围。我们只需稍微调整目光,便能捕捉到它。这种视觉心理现象相对容易引导,只需将所需展示给观众的内容置于相邻位置即可。
相同形状的利用
人们往往倾向于挑选类似的内容进行查阅。首先映入脑海的形状,诸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若在排版过程中未能依照自上而下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引导观者的视线,不妨尝试采用“同形移动”的规则。
在信息主题的起始处添加特定符号,如此一来,观看者便会将这些符号铭记于心,并在阅读结束后,自然而然地追寻带有线条符号的具体内容进行阅读。借助这些符号的布局,我们得以对观看者的视线进行一定的指引。
相同颜色的利用
色彩在版式设计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对视觉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在阅读时,目光不仅倾向于跟随相同形状移动,还倾向于跟随相同颜色移动。当画面中同一种颜色分布开来,视觉便会顺着颜色捕捉信息。
版式中的文字、符号以及图形均带有色彩。借助色彩的感官效应,我们能够引导观众的视觉体验。在图形与文字的编排中,若自上而下连续使用同一醒目的色彩,观众的目光便会顺着这一色彩轨迹移动。基于此,我们在进行版式设计时,可以选定一种特定颜色进行整体设计,亦或是在版面的起始部分采用一种颜色,将其命名为标记色。
在温暖的色调映衬下,我们可以巧妙地融入少量冷峻的色彩,以此吸引观众的目光。我们可以在每个内容板块的起始处运用色彩,使观众的视线能随色彩的变化而移动。
利用号码的顺序
在我们的思维里,一、二、三的排列早已成为习以为常的顺序。自幼时起,我们就已适应了这种数字的排列方式。因此,在版式设计中,运用编号来指引读者的目光显得尤为有效。而且,无论何种情况,读者都会依照这一顺序进行阅读,这正是编号所发挥的视觉引导作用。
利用箭头的方向
箭头作为一种指示性的符号,其功能在于指引视线。在各类图表中,箭头频繁出现,用以指引观看者的视线,其引导力极强,难以抵挡。箭头不仅指示方向,还暗示速度,故在版式设计中运用箭头,能够显著提升其指向性和引导效果。
利用“压角”
画面必须保留适当的空白,以此提升空间感与舒适度。然而,若空白过多,可能会使观众的注意力分散,转移目光,进而无法完整接收信息。在这种布局下,我们可以运用“压角”技巧,即在空白区域添加装饰元素,以此增强紧张氛围,并引导观众视线回归。
利用“屏障板”
“屏障板”是指在画面两边或上下位置设置的一种分隔装置,它可能以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呈现。其主要作用在于阻挡视线。若画面两侧设计成类似屏障的构件,当人们的视线穿过这些构件时,视线会受到阻挡,进而引导观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画面本身。
利用“视线流”
这里的“视线流”指的是一种引导观众阅读的视觉元素。诸如箭头、手势、模特的姿态和眼神等,都是构成视线流的常见元素。通过巧妙运用这些元素,并按照视线流的指引顺序排列,画面便能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动态效果,同时也能为观众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