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版式设计探索:极简主义与易读性的融合?
【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版式设计;极简主义;易读性
互联网、电脑以及智能终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传统纸质媒体构成了显著的冲击与挑战。相较于日报,新闻杂志因其精确的定位、深厚的报道深度以及兼具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依然保持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自诞生起,新闻杂志便拥有与报纸等媒介不同的美学表达方式。受到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潮流的深刻影响,为了适应新时代读者快速、零散的阅读习惯以及审美趋势的变化,新闻杂志在追求内容创新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颖的版式布局和视觉表现手法。
《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于2004年6月18日,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周末》精心打造,主要面向高端主流读者群体。它被誉为我国首个具有真正意义的新闻人物周刊。凭借《南方周末》在国内外新闻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南人》迅速在我国新闻类杂志市场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至今,《南人》已经成为我国人物类和新闻类杂志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一份出色的纸质媒体产品,其版式设计和视觉呈现是其核心要素之一,肩负着吸引读者初次目光、高效引导读者获取信息的关键作用。自创刊以来,《南人》便将“美观”即外在形式的美学追求与图片、设计的精心挑选定位为刊物的重要特色。自创刊至今已走过14个春秋,这本杂志在封面设计及内容布局方面持续进行视觉融合与创意探索,其水平显著提升,并多次荣获平面设计领域的奖项。
作者深入研究了龙源期刊网(www.qikan.com)上《南人》杂志自2008年至2018年的全部原版内容,对杂志的版式设计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早期色彩丰富、字体醒目、配图繁杂、版面元素多变的风格,演变至现在字体趋于扁平、线条简洁、封面采用冷色调、注重留白、视觉识别系统相对固定……这一变化过程映射出近十年新闻杂志版式设计从喧嚣到宁静、从华丽到简约、从占据版面所有空间到关注读者阅读体验的演变历程。
杂志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出版物大约每5至6年便需进行一次更新。《南人》杂志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多次的改版过程,视觉总监的职位也历经了5次更迭,历任者包括普儿(任职于2008至2009年)、梁伟锋(任职于2009至2011年)、陈南豪(任职于2011年)、古碧如(任职于2011至2013年)以及舒格(自2013年起至今)。
作者对《南人》的版式变化,从封面设计到内文布局,进行了详尽的回顾与整理。
一、《南方人物周刊》封面设计的演变
封面是杂志生死攸关的寸金之地。
在2004至2007年的早期阶段,《南人》杂志赶上了纸质媒体黄金时代的尾声,其字体选择、色彩搭配以及整体布局常常以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核心,缺乏一套成型且稳定的方案。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领下,该时期的《南人》封面设计呈现出色彩鲜明、布局夸张的特点。
《南人》在选择封面人物图像时,倾向于挑选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典型特征的照片,从而使读者能够迅速辨识出图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该杂志在挑选封面人物时,其选材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人物纪实摄影,由杂志社内部经验丰富的资深摄影记者负责拍摄。这些记者凭借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掌控,精心设计人物的动作与表情,从而使得照片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典型特征。长期担任《南人》杂志封面摄影的“首席摄影”姜晓明,因其卓越的摄影技艺,被誉为“任何一家市场化媒体都梦寐以求的摄影师”,而《南人》的封面因他的专业拍摄而大放异彩。
《南人》杂志在挑选历史封面人物时,更偏爱选用近现代的历史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来自民国时期的形象。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些历史人物的画像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空穿越感,从而有效地凸显并强化了封面主题。
第三种类型属于技术融合的图像作品,通过数字手段对富含象征意义的图片进行再创作与组合,运用含蓄的表述手法来展现其深刻的内涵。
(一)2008—2011年:去繁存简、高识别度
在2008年左右,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在中国市场上逐渐流行起来,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的新型移动新媒体迅速崛起。这种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时效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读者,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传统纸质媒体读者的阅读方式和审美偏好。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变迁,新闻杂志类出版物必须提升品牌辨识度,并增强与读者的情感联结,以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南人》杂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了其历史上的首次重大改版。
观察《南人》杂志的封面标识,自2008年第12期开始,该刊已摒弃了带有红色背景的logo设计,转而采用了一种更为端庄、简洁的白底黑字布局;此外,"南方"字样已从原来的商标形象转变为灰底白字的印章形式,且字体尺寸有所减小,这进一步削弱了其视觉存在感;与此同时,"周刊"二字所占比例略有提升,似乎在暗示该杂志希望摆脱《南方周末》的巨大影子,减轻母品牌的干预,迈向独立品牌发展的新阶段;最后,原先图片栏的红色边框也扩展至整个封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在2009年第31期中(见图1),《南人》杂志对封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将构图比例拉长,并以出血图的形式全面覆盖封面,从而增强了封面的视觉冲击力。显而易见,该杂志在封面设计上借鉴了美国《时代》周刊的红色边框封面模板,这使得其品牌识别度得到了一次显著的提升,并且这一设计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南人》在图片选择上,单个人物的特写照片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在标题字体设计上,则减少了浓重的粗体字的使用。过去版本封面上的标题常采用浓重的粗体字搭配鲜艳的色彩,这往往使得画面构图失衡,进而影响了读者的视觉体验。改版后的标题字体粗度有所降低,同时衬线体的运用也相应减少,这样的调整使得整体呈现出更强的现代气息。此外,它与刊名字体的logo部分更加和谐统一,并且适当增加了空白区域,从而使整个构图显得更加清爽、简洁和均衡,不仅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也提升了观看的舒适度。
(二)2011年至今:简洁清淡、返璞归真
正如上文所提及,自2008年进行重大改版以来,《南人》杂志开始采用《时代》周刊的红色边框封面设计模板,这一设计风格已基本确立。从2011年至今,该时期的封面设计变化主要表现在字体色彩的调整以及封面图片的极大简化上。
在视觉传达领域,文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本杂志封面的字体设计往往直接影响到封面的整体魅力。字体与版面其他元素的和谐搭配,则决定了版面的整体协调性。《南人》杂志在这一时期的封面字体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这一设计风格对封面的整体视觉效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过去的封面标题字体多采用明亮的亮黄色和深沉的黑色相结合,字体线条粗犷,字号较大,且时常辅以阴影、轮廓勾勒以及底色填充,以此打造出夸张的视觉冲击。通常情况下,黄色与黑色的搭配因其鲜明的对比和高度的辨识度,具备一定的警示功能,常被应用于交通设计领域。然而,这种搭配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在杂志封面的设计中,对于黄黑两色的运用往往更为谨慎。自2011年第17期起,《南人》杂志封面字体逐渐摒弃了亮黄色,转而以红、黑、白三色作为主要配色;同时,标题与摘要的字体大小也有所减小,整体排版变得更加紧密,字体阴影的深浅度降低,使得视觉效果显得更为扁平。
总体来看,《南人》在这一时期的封面设计上呈现出更加简洁、更为平面的风格,这一变化恰好与当时兴起的扁平化设计潮流相契合。扁平化设计不仅是一种追求简约的美学风格,更是一种设计哲学,其核心在于使信息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同时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功能。这种设计手法摒弃了立体感、渐变效果、纹理和阴影等复杂的装饰元素,转而采用简单、轻松的视觉呈现方式,从而降低了认知上的障碍。在考虑审美因素之外,这种设计方式对于刊物而言,不仅显著减少了版面制作的耗时,而且与《南人》杂志长期秉持的快速出刊原则高度契合。
与此同时,《南人》的封面图案正经历着一种悄无声息的“性冷淡化”转变。在设计中,“性冷淡”这一概念通常被视作“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一个别称,它源自时尚领域,并逐渐蔓延至其他行业。这种风格在色彩上以黑、白、灰等冷色调为主,在形式上追求最大程度的简约,展现出一种质朴而非奢华的气质。简洁的设计、高冷的文艺感、禁欲主义的氛围,都是“性冷淡”设计的显著特点。
自2013年第16期起,杂志封面上的刊名采用了半透明的灰白色设计,这种颜色与背景色相融合,使得封面的整体色调更加协调统一。到了2014年第9期,封面中红色刊名的占比逐渐降低,而半透明色应用的比例则有所上升。在封面设计上,该阶段的《南人》杂志降低了对鲜艳标准色的依赖,转而倾向于采用灰色等冷色调或黑白图像,与封面上的简约字体相映成趣,整体呈现出一股沉静、略带暗淡的氛围,给人以朴素、稳重的印象,并透露出一种高雅而高端的艺术格调。在封面设计的画面布局上,设计者更倾向于运用技术手段对背景进行模糊处理,甚至完全去除,以此凸显“人物”形象。同时,他们还巧妙地利用留白区域进行文字排版设计,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封面传递信息的效率。
二、《南方人物周刊》内页版式设计的演变
内页版式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能够精确且高效地传递信息,展现编辑的意图,明确内容的主次,方便读者阅读,还能美化版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读者持续阅读的毅力,为杂志塑造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一份出色的杂志应是全面的,它不仅需要内容丰富多彩,还需具备引人注目、美观大方的版式设计。
易读性在版式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堪称其根本所在。特别是在新闻杂志的版式设计中,其根本目标在于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无误、高效地传递给读者,因此,易读性被视为首要原则。在此过程中,艺术性和观赏性必须让位于信息准确、高效传达的需求。在我看来,新闻杂志的易读性主要表现在:排版布局清晰,使得版面层次分明,提供明确的视觉指引,帮助读者快速判断阅读顺序;在字体、色彩、图像、栏位、间距、空白、线条、底纹等关键版面元素的搭配上,有助于读者精确且高效地获取信息,降低阅读难度;构建了稳定且一致的视觉识别体系;整体布局巧妙地融合了图片与文字、长篇与短篇、庄重与轻松的元素,营造出节奏与韵律感适中的版面效果。
《南人》杂志在过去十年中,其内页版式设计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主要时期:2008年至2013年以及2013年至今。
(一)2008—2013年:拥挤、粗犷
初涉设计领域的人士常会在版面中堆砌众多元素,几乎不留任何空白,并且倾向于打造多个引人注目的焦点。然而,这种做法常常适得其反,使得读者难以确定目光所向,从而加重了阅读的难度。人的视觉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无法将视线同时聚焦于两个或更多的地方,我们有一种天生的视觉流动倾向,即先注视何处,接着看哪里,最后再看哪里。在我国,曾历经新闻纸供应紧张、版面空间有限的时期,这一历史背景导致“填鸭式排版”风格盛行,并且这种风格至今仍对排版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仅从经济和节约用纸的角度出发,对版面空间进行了极致的利用,这种做法在《南人》杂志创刊初期和中期也有所体现:版式设计更侧重于信息的密集排列,倾向于在有限的版面内展示更多内容,却忽略了读者的视觉中心和心理感受。
以2008年首刊及第三期杂志为参照(如图2、图3所示),《南人》杂志的版面使用率达到了95%,其版心边缘、文字与图片间的空白区域相对较少,文字排版紧邻边框,导致版面显得较为拥挤和压抑,给人以文字遍布全页的印象。这不仅影响了视觉的和谐美感,还降低了阅读的便捷性。
在分栏设计上,这一阶段的《南人》通常将版面文字沿垂直方向划分为三至四栏,并借助粗细不一的线条来划分区域,从而帮助读者准确把握阅读顺序;在字体选择上,小标题部分采用了稍粗的黑体,而正文则使用了较为细瘦的宋体,正文字体字号较大,行间距较宽,字间空白充足,这种字体配置也是提高版面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于图片的运用,编辑们更倾向于将文字围绕图片布局,并运用技术手段使图片呈现出“人物仿佛走出画框”的视觉效果,这不仅增强了图文之间的互动性,还有助于减少图片所占用的版面,为文字内容提供更多展示空间。
在版式设计中,杂志文章的布局不宜过于单调,而应呈现出波澜起伏、节奏感强、重点突出、高潮迭起的特色。针对每篇文章的要点与优劣,有目的地将重要文章分散布局,借助版式设计实现引导阅读的功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节奏的调整和知识的逐步深入,从而在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不会感到疲惫。
《南人》初版的设计常常将图文内容挤得满满当当,这往往导致读者难以辨别重点,不知从何入手阅读;同时,这种布局也容易让读者感到视觉上的疲劳,难以突出文章的核心信息。
(二)2013年至今:舒朗、典雅
2013年第16期,《南人》杂志在视觉总监舒格与古碧如的更迭时刻,对其版式进行了全新设计。在这一过程中,版面率有所下调,留白空间相应增加,使得版面看起来更加井然有序。同时,视线引导变得更加流畅自然,提升了阅读的便捷性。此外,设计还成功营造了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
以2013年第21期杂志为参照(见图4),《南人》显著减少了版面使用率,降至大约60%。通常,版面率较高时,版面给人以热闹、活跃、紧凑的直观感受,但可能引发视觉上的疲劳感;反之,版面率较低时,版面则显得更为高级、稳重且素雅。在版面整体布局上,该杂志采用了宽天头和重心偏下的设计,这意味着版面天头部分的空白区域相对于地脚部分更为宽裕。此操作旨在将目光引向下方,使版心内容主要集中于页面底部,这种布局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及书画在美学上的追求相契合,既体现了宽广无垠的意境,又兼具实用性,便于读者在页眉处添加批注。
在这一阶段,杂志的核心文章普遍采用了双栏或三栏的布局设计(极少数文章选择了四栏),同时,留出了五分之一的栏宽作为空白,这部分空白被用于文字摘要或特殊效果的设计。这样的布局不仅让版面看起来更加宽敞、透气,具有呼吸感,还特别凸显了摘要、关键引语等关键内容。
《南人》杂志在字体设计上与早期版本有显著不同:标题字体加大加粗;标题与正文间的摘要以浅灰色呈现;正文字体缩小,线条更为细瘦,行间距更加紧密。这种设计手法确保了版面的留白比例,使版面文字布局错落有致,虚实结合,整体版面显得清爽宜人,极大地增强了版面的层次与节奏感。
在留白处理上,《南人》在该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了深入运用,将留白设计纳入了周刊版式语言的明确规定之中。具体而言,包括上文提到的页眉与标题间的“宽天头”留白、标题与正文间的留白、图片与文字间的留白、正文内部五分之一栏的留白,以及订口处的侧方留白等,这些设计都确保了各版面之间的有机统一,同时保持了灵活生动的主题风格。此外,图片在翻口处逐渐变窄,从而在翻口区域留出更多的空白,这样的设计使得版面中心更加突出,并有助于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留白布局,不仅丰富了版面艺术的节奏感,还促进了版面的通透性和轻盈感,赋予观者一种高端的审美体验和内心的宁静,同时也有效地分隔了内容、引导了视线,从而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视觉识别领域,本阶段,《南人》杂志针对《报道》、《非虚构》等核心栏目,采用了清晰且易于辨认的固定排版样式,同时运用了黄色、红色等醒目的主色调。这种版面元素的反复运用,使得整体布局显得井然有序、规范统一,不仅有助于加深读者印象,而且使得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并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栏目和内容。
三、结语:改版永远在路上
在笔者着手撰写这篇文字的同时,2018年第10期(参见图5、图6)已经实施了一项新的调整,《南人》杂志在目录的排版设计上进行了变革,由之前(例如2018年第8期)的一页扩展至跨越两页的布局,并且从过去主要依赖文字标题的呈现方式转变为结合文字标题与版面缩略图的展示形式,这种风格与Win8操作系统及手机界面颇为相似,从而提升了阅读指引的便利性和杂志的整体时尚气息。这让笔者想到了一句话,改版没有完成时,改版永远在路上。
只有便于阅读的版式才是好版式,易读性高于一切。近十年来,国内外设计界极简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南方人物周刊》的版式设计经历了从喧嚣到宁静、从绚丽到素淡的转变,从过去占据版面所有空间到如今更注重读者的实际阅读感受……然而,其版面变化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那就是以易读性为首要原则,所有元素的改变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让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
注 释: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立者、前任主编徐列在其文章中谈到了创办杂志的初衷,“为何要创办人物类杂志?在我国,尚无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新闻人物周刊……”参见徐列.《一个“人物”的成长片段》.《中国记者》,2005年第12期,第50页。
《南方人物周刊》在2006年4月的第10期封面作品,荣获了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中的装帧设计奖项。
《南方传媒研究40》一书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编纂,收录了2012年度的记者作品,并由广州的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于2013年发行,共计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