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李谦:29年将创意融版式,让版面鲜活起来

时间:2025-07-13作者:admin分类:排版与出版物设计浏览:4评论:0

人物访谈

每日黄昏时分踏入工作岗位,晨曦微明时携着点点星光返回家中……这样的生活节奏,成为了李谦在《南京日报》担任版面编辑的日常。在这29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将新颖的创意融入报纸的版面设计之中,使得每一页报纸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研究表明,手握一份报纸,人们的目光首先会被版面的整体视觉风格所吸引,这便是体现新闻特性的主题版式。李谦认为,版式宛如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读者的视线,使他们能够获取新闻信息,洞察报纸编辑的意图,感受报纸的品格与独特之处。

1995年,李谦圆满完成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业,带着对新闻事业的憧憬,他踏入南京日报社的大门,在那里他担任了编版部的编辑职务,正式开启了他在新闻领域的职业生涯。

编版部领他入门的第一位导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报纸还是黑白印刷,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视线,版面设计显得尤为关键。那位导师的排版手法极为大胆,他擅长使用“浓眉大眼”式的标题,字号巨大是其标志性风格,版面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会安排小稿件,而大稿件则采用蛇形布局贯穿整个版面……即便时至今日,李谦提及当年的版面设计,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来。

那位教师向李谦阐述,一个出色的新闻版面需将政治意识、专业技能与审美艺术三者巧妙融合。报纸的版面即其语言表达,若要使报纸能够“发声”,熟练运用版面语言便成为编辑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所谓“版面语言”,指的是通过版面的布局、空间尺寸、字体样式、字号大小、色彩搭配以及图片运用等手段,将新闻稿件的文字内容、信息以及所传达的思想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知并理解稿件所试图传达的核心内容。

这恰似一位导演执导戏剧,导演需凭借对剧情的编排、氛围的营造、细节的描绘,使主要与次要角色之间的关系清晰易懂,让观众一目了然,进而使无需言语表达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观众。很快,年轻的李谦便被报纸版面的排版艺术所深深吸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他利用业余时间频繁浏览诸如《解放日报》、《河南日报》、《新民晚报》等版面设计优秀的报纸,从中学习他们的编辑手法。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今仍未改变。

经过不懈的学习与积累,李谦于2003年荣获南京日报社编版部主任助理的职位,并正式加入了《南京日报》头版版面编辑的团队。

李谦指出,报纸的头版被视为报纸的象征,它集中且直接地反映了办刊的核心理念和报纸的导向。正因为如此,打造具有特色的头版内容,成为了每位头版编辑肩负的至关重要的职责。

2014年2月2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一项决定被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日。同年12月13日,这一首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隆重举行。那么,在这一天的报纸头版上,如何进行排版?这一重要任务,落在了李谦的肩上。

起初我心中并无明确方向,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却总觉得它们与这一庄重时刻不太协调。经过对报纸上其他稿件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深思熟虑,李谦将头版划分为四个部分,以“国之祭”和“民之愿”为主题,将后续的稿件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他特意将国家公祭鼎的相关内容置于下方区域的中央位置,并辅以相应的图片。

最终,在12月14日发行的《南京日报》头版,以黑色为基调,紧密围绕首个国家公祭日的新闻主题展开,版面显得庄重而大气,深沉而厚重,条理井然,成功营造出了国家公祭日的庄严肃穆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此外,该版面还荣获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2014年度)报纸版面二等奖。

2015年,李谦成为南京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

在融媒体的新时代背景下,读者对报纸的可读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如何通过精心编排版面,减少读者阅读时的“难度”,成为了我们党报编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李谦指出,他开始重视编辑语言的使用,通过创新模块设计、提炼图表信息,旨在通过提升版面的视觉效果来带动整体品质的提高。

2022年北京冬奥会落幕之时,《南京日报》策划了一篇回顾奥运英雄风采的报道,李谦承担了版面编辑的重任。相较于日常的新闻版面,此次任务无疑更具挑战性,对编辑的全面协调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

李谦报纸编辑生涯_南京日报版面编辑_新闻报纸排版设计

这种综合能力在文字编辑、标题设计、图片挑选、图表应用、文字数量调控以及报头布局等多个方面均有体现。李谦尝试将图片与文字进行布局搭配,但总觉得少了些创意,就在这时,他灵感迸发——奥运选手夺得金牌代表成功,而成功恰好可以用字母“V”来形象地表达。

为了提升版面的视觉效果,他巧妙地将荣获九枚金牌的奥运选手英姿以V形布局展示于版面之上,同时附上他们的姓名和参赛项目。此外,他还把记者的报道合理地安排在版面的其他部分,丰富了版面的信息量。“读者翻开报纸,便可迅速抓住核心内容,从而提升了阅读的便捷性。”

李谦指出,作为版面编辑,若想讲述精彩的新闻故事,不仅需具备瞬间迸发的创意火花,更需以专业素养为基础,对稿件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在策划、搜集稿件以及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对选题的深层含义有透彻的理解,同时拓展新闻视角,丰富知识积累。

在南京日报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专题报道的版面设计中,李谦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文字内容众多,而可供展示的版面空间却极为有限。

究竟以何种方式展现最为适宜?李谦提出,鉴于每篇稿件均蕴含“新闻亮点”,即能吸引读者关注、激发社会共鸣的要素,版面编辑便需运用版面语言将这些亮点凸显。在执行此步骤前,版面编辑需从抽象的文字中准确捕捉到这些“新闻亮点”。

他选取了《“科研玫瑰”绽放“力量”》这篇文章的相关数据,并以图表的形式将其环绕在标题周围,特别突出了“南京女性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40%”这一关键数据,使得读者在阅读标题之际,便能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此外,李谦还需关注的一点是,如何使版面上的图文达到完美的结合。经过与美编的商讨,李谦决定采用女性侧脸轮廓的剪影手法,将版面巧妙地划分为两部分,这样既提升了整体版面的美观与庄重,又有效地平衡了文字与图片的布局。

在李谦多次进行版面编辑的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一个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只能被动机械操作的“组版匠”,与一个精通新闻写作技巧、充满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版面编辑在处理同一篇稿件时,其方法和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这种差异在报纸上呈现出的增值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他立志将每一处可精心设计的版面都打磨至完美,竭尽全力塑造出精品版面,这一目标激励着他不断奋进。

李谦近三十年来,凭借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深厚热爱,以及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使得他参与的《南京日报》版面屡获殊荣。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的一二等奖(版面奖)、江苏省好新闻(报纸版面)的一等奖……众多奖状成为他辛勤付出的有力证明。

李谦晋升为管理者后,不仅在业务领域持续提升自我,同时也在不懈地培养新血液。他深信,团队中“95后”和“00后”的加入,为版面编辑的工作增添了诸多新思路和可能性。

哪篇稿件适合占据头版位置、成为报纸的焦点?是设计成横跨整版的标题还是竖向贯穿的标题?面对众多重要新闻,该如何合理分配、确保每条新闻都能得到恰当的展示?“年轻编辑在刚开始上夜班时,常常会遇到这类问题,而且往往不清楚如何解决。”这时,李谦会像29年前刚工作时那样,亲自“传授技艺”,一步步“指导学徒”。

从事报纸编辑工作需保持平和的心态与严谨的态度,如同长辈那般稳重。以日常操作为例,报纸编辑的实际操作流程是先整理稿件,再进行编排。李谦经常向年轻人强调,编辑需根据记者提供的稿件情况,对内容进行修改润色,随后依据新闻价值等标准对稿件进行排序和版面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务必将“稳”字放在首位。

编辑在处理新闻时,需持有一定的质疑态度。以李谦为例,文中涉及的人物姓名、职位、年代和数字等信息,需通过多个途径进行核实;至于文件、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应尽力予以解释。此外,编辑还应不断提出疑问,反思记者提交至稿库的新闻资料是否足够详尽,以及是否有进一步挖掘和拓展的潜力。这样做既能够有效确保新闻信息的精确度和实际效用,又使得新近发生的事件显得更加新颖,同时让新闻报道更具内涵和重要价值。李谦如此表达。

在他眼中,过去,编辑的职责犹如将新闻稿件与照片组装成报纸版面的“生产线”,而现在,编辑将记者的稿件视为信息来源,致力于以自我为中心,融合多种信息渠道。李谦的角色已从新闻的“中间传递者”转变为信息搜集者、深度加工者以及创新表达者。

你可能想看: